[推荐]报友交流须知

发表于 报刊交流直通车 分类,标签:
 曾家报刊收藏馆欢迎您!尊敬的各位报友:您们好!欢迎您来敝馆做客并就集报刊展开交流!敝馆博客正在建设中,同时欢迎您提供宝贵的意见!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合作的愉快.您在选择报刊前,请仔细阅读以下的报刊交流友好提示.想必会对您的交流有所帮助.预祝各位报友交流愉快!收藏快乐!     报刊交流友好提示 敝馆报刊目前暂只限于转让。除标明品相的外,其它均为九至十品。个别报刊如有出现发黄的属自然正常现象.若个别报刊目或文章资料出现录入或打字失...

民国时期报刊创刊号系列的介绍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民国时期报刊创刊号系列的介绍   新青年似乎不用多说。有心之人不妨记住这几个时间段,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初名《青年杂志》(自2卷1期更名为《新青年》。据亚东图书馆的少主人,陈独秀的老乡汪原放回忆说,改名是为了避开当时上海的一份同名杂志。)1917年1月,陈独秀被任命为北大文科学长,《新...

为趣而藏

发表于 集藏杂禅 分类,标签:
                                      为趣而藏   我觉得,自从有了人类,收藏便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行,不离左右。最初,人们收藏是为了生活,如收藏衣服、收藏种子、收藏农具等。但随着经济发展,收藏已经从单单为生计而转向精神生活领域了。改革开放后,这一自发的群众性收藏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参加人数之多、收藏面之广都是史无前例。小小收藏,为何能引起如...

专访中国剪报大王----李贞刚

发表于 集报人物 分类,标签:
                                           专访中国剪报大王----李贞刚  有人喜欢打牌对弈,有人喜欢运动锻炼,而闽西连城却有一个下岗工人,凭着对文摘的执著爱好,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加上一个善于思考的的脑袋,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他就是我省文摘大王、闽西连城铁合厂下岗工人李贞刚。 今年5...

从三张藏报看共和国的变化

发表于 集藏杂禅 分类,标签:
                         从三张藏报看共和国的变化   笔者年过60岁、平素爱好收藏中国1号报和各地晚报,为退休生活增添无穷乐趣。其中,我特别喜欢珍藏三张报,分别是195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创刊号:1978年12月24日刊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日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的《人民日报》。这三张珍报,聚焦共和国50华诞三代伟人的风采,展示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半个世纪的历史征程。骄傲的五十年,沧桑巨变的五十年,...

巨型“蛋糕报”亮相哈尔滨

发表于 报刊欣赏 分类,标签:
                       巨型“蛋糕报”亮相哈尔滨   6月10日,哈尔滨近千名市民闻讯前来观看巨型“蛋糕报”。当日,一张巨型“蛋糕报”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问世。据悉,“蛋糕报”长6.2米,宽4.1米。反映的是当地一家《生活报》6月9日第一版的内容,由8名糕点师傅经“排版”、“写字”和“绘图”等工序,耗时12小时制作完成。  ...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 综合性报纸 (四)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综合性报纸(四) 《政学报》(1902~?)《政学报》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1902年3月24日)创刊,月刊,册报。东亚译书会商务报馆总发行。该报每期约28页,铅印线装。主编张鸿,东亚译书会就是他与徐念慈、孙景贤、黄摩西等人所创办,都是常熟籍人士。创刊号上还刊出了乌目山僧(黄宗仰)所绘的孔子像和澄衷蒙学堂图,而乌目山僧也是常熟人。由此可见此报是以常熟文人为核心的同人报。张鸿在叙例中说:“吾国之危,一甚于甲午,再甚于庚子,士大夫之有识者,鲜不咨嗟太息于吾民之愚,而恫外交之无术……同人忧之,创设斯报,开通见闻,商榷是非,庶几为人上者得其说而思之,为人下者得其说而治之,是所愿也。”现存该报三期,停刊时间不详。第三期“同社著述”栏有《蔡钧咨...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 综合性报纸 (三)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综合性报纸(三)  《译书公会报》(1897~1898)《译书公会报》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1897年10月26日)创刊,册报。译书公会主办,总理为恽积勋(叔畲)、恽毓麟,协理为董康、赵元益等,都是阳湖(武进)人。总主笔为章炳麟(太炎)及杨模(范甫),总翻译为黄存嘉。该报声称以“开民智、广见闻”为目的,“以广译东西方重要书籍报章为之,辅以同人论说”。原定全年出版四十六册,还准备“变为日报以期迅捷”,日报的报名也已定为《中外捷报》。但只办了半年左右,就因经费支绌、只得求助于《时务报》汪康年。《译书公会报》现存第二十册、最后一期出版于光绪二十四年初五(1898年5月24日)。《译书公会报》所译文种有英、法、德、俄、日等,也有一些自撰...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 综合性报纸 (二)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综合性报纸(二) 《新报》连续出版了6年,清光绪八年(1882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派邵友濂接任上海道台,当时中法战争在即,为避免出现意外的“舆论麻烦”,下令停办《新报》。《字林沪报》(1882~1899)《字林沪报》创办于清光绪八年四月初二(1882年5月18日),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该报创办初期名为《沪报》,报名直书,逢星期日休刊。采用国产的毛边纸单面印刷,报纸篇幅较当时出版的《申报》略大。正文用四号字体,广告为五号字体;两页中的中缝较宽,便于折叠装订,同年8月更名为《字林沪报》,报名横排。该报版面编排清秀,十分注重国际新闻报道。创刊时适逢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该报有《字林西报》作后盾,消息来源广泛、迅速,经翻译处理后,稿件观点鲜明,...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 综合性报纸 (一)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晚清时期报纸(1861~1912)·综合性报纸(一) 第一节综合性报纸《上海新报》(1861~1872)《上海新报》(TheChineseShippingList&Advertiser)创刊于清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七日(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发行,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中文报纸。历任主编先后为美国传教士詹美生、华美德、英国牧师傅兰雅和最后一任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这是一家商业性报纸,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的目的,“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它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放在首位。该报除转载租界工部局的公告和会审公廨判决书外...

民国时期的上海报刊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民国时期的上海报刊  形形色色的报刊   19世纪以前,中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唯一合法的所谓报纸是渊源久远、历代相承的邸报,或曰京报,主要刊登皇帝诏书、皇室动态、官员任免升黜等事项,阅读对象主要限于统治阶级中上层。所以,邸报称不上大众传播媒介。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马礼逊等在澳门、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中外文报刊,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开始在中国出现。五口通商以后,上海开始有报纸,随后迅速发展,品种和发行量均居全国之首。晚清上海报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发轫期(1850-1872)。1850...

吉祥喜庆的《喜报》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吉祥喜庆的《喜报》 收藏拍卖导报2006年5月18日报道: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有情趣高雅者编印吉祥喜庆的《喜报》留作爱情的永恒见证,同时分赠亲友收藏纪念。绚丽多姿、风格各异的《喜报》也成为收藏家们珍藏的新品。2002年11月30日创刊并终刊的鲍一飞、周茜结婚《喜报》,展示了他们夫妇“终生相守”的坚定信念。在《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标题下,刊登了他们相识、相爱并结成连理的趣闻逸事及证婚词,二版至四版刊登了亲友的贺词和新郎新娘从小到大的玉照倩影,还有一首曲调优美的《贺婚》歌曲,二版全是友...

报纸收藏点滴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报纸收藏点滴  第一期鉴宝活动如期进行,得到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欢迎和响应。本次送“宝贝”来咨询鉴定的几位藏家虽然都有收藏的意识,但由于不熟悉收藏的方法,致使一些藏品未能保持较好的品相,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譬如一位中年女士收藏的荣誉证书,因折叠过多,出现裂缝。还有一枚宁夏纪念币,也因品相磨损严重,价位受到了影响。鉴定过程中,大家问及关于报纸收藏的有关情况,本人在此略作介绍。 面对数量众多的报纸,新入门的收藏者往往感到无从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