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剪报大王----李贞刚

发表于 集报人物 分类,标签:

                                            专访中国剪报大王----李贞刚  

有人喜欢打牌对弈,有人喜欢运动锻炼,而闽西连城却有一个下岗工人,凭着对文摘的执著爱好,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加上一个善于思考的的脑袋,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他就是我省文摘大王、闽西连城铁合厂下岗工人李贞刚。 
今年54岁的李贞刚,原先是煤炭工人,常年生活在山坳里。但从小就对报纸情有独钟的他,每到一个新的施工点,总要千方百计走山出深册老林,到附近城镇的报刊亭里浏览报刊,回来时还总不忘买上一叠。在80年代初,有人不理解:一个煤矿工人,收集那么多报纸干什么?1981年,他不幸因公负伤,领导特别安排他到机关搞预算,这在当时,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李贞刚却向领导提出做一名报刊收发员的要求。为此,他失去了转干的机会,一直是一名以工代干的工人。可他乐在报海中,丝毫没有半点后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文摘报刊逐渐增多。一次,他灵机一动,可不把报刊中的精华介绍给他人,让他伴随解更多的信息呢?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读到的好文章向有关报刊推荐。一次偶然的成功,使他信心倍增。但由于信息慢、经验不足,他推荐的稿件采用率很低。
1985年,李贞刚有幸从《中国报刊报》结识的杭州市的报友楼时伟,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全国集报交流网络,从此朋友遍天下,藏报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第二年,李贞刚在永安市发起组建福建省首家集报协会,自费创办了小报《报海浪花》,受到集报界和许多报社编辑的赞赏,并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集报小报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六种最好小报之一。
李贞刚属“老三届”。1993年,他从省煤炭公司调回连城县铁合金厂工作。1998年由于企业被拍卖,他下岗了。怎么办?他迷惘了。左思右想,李贞刚决定凭借10多年剪报的业余爱好,闯出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
搞文摘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不但要花费大量时间,还需要锐利的选稿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否则,再多荐稿也是白费心机。为了搞好文摘,李贞刚每年都要自费数千元订阅40多种报刊,这在连城空虚山区县城也算是个“用邮大户”。为了解决住处慢的问题,他每天都亲自到邮局取报纸,吃过晚饭先把每份报纸浏览一遍,精选出好文章,然后剪、贴、装入信封,几道“工序”下来,四五个小时就过去了。
读报、摘要已成为了贞刚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对报纸到了痴迷的地步。一次,他到邮局寄信,看见一名女青年手里拿着一份《林业经济文摘》报,心时痒痒的,实在很想得到,但又不好意思开口要。在犹豫徘徊中,李贞刚竟鬼使神差地“跟踪”了女青年一段路。女青年以为遇上了坏人,在经过一个交通岗亭时,叫来了警察。李贞刚连忙掏出工作证明,并说明原委。警察和女青年听后都捧腹大笔。女青年愉快地将那张报纸送给他,并与这位文摘大王交上了朋友。
李贞刚剪辑了15本厚厚的剪报资料,按“政治时事”“文学艺术”“世界百科”等科目分为专辑,并且专题收集了《我国世界领先地位的现代科技成果资料》,其中3本选送参加在武汉举办的“报刊剪辑资料大展”,获得很高的评价。除了剪报搞文摘,李贞刚还有浓厚的集报兴趣,现在他已上集到国内外报纸3000多种。
常年累月地搞文摘,使李贞刚敏锐的“眼光”和“嗅觉”,他的剪报荐稿和评报水平越来越高。目前,他在全国100多家报刊推荐发表文摘稿有2万多篇,每年被各级报刊采用的文摘稿件都在1000篇以上,平均每月收在1000元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摘大王”。
1995年,他荣获《微型小说选刊》“首届读者荐稿奖”唯一的特别奖,1996年、1998年两次作为福建省的唯一代表,参加第三、第四届全国文摘研讨会,被授予“十佳爱好者”称号,并担任了全国民间文摘研究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2000年,他在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举办的“第一届集报成才先进人物”的评选中,又荣获“集报成才得名奖”,其集报、剪报事迹先后入选在《中国集报大事典》《新世纪之光》《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稿件来源:京华传媒网      作者:单文忠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