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报友交流须知
发表于
报刊交流直通车
分类,标签:
03
02月
2007
1
曾家报刊收藏馆欢迎您!尊敬的各位报友:您们好!欢迎您来敝馆做客并就集报刊展开交流!敝馆博客正在建设中,同时欢迎您提供宝贵的意见!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合作的愉快.您在选择报刊前,请仔细阅读以下的报刊交流友好提示.想必会对您的交流有所帮助.预祝各位报友交流愉快!收藏快乐! 报刊交流友好提示 敝馆报刊目前暂只限于转让。除标明品相的外,其它均为九至十品。个别报刊如有出现发黄的属自然正常现象.若个别报刊目或文章资料出现录入或打字失...
初识书标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初识书标 我今年20岁,从事收藏活动已有12年之久了。可是在收藏方面做出成绩只有2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两年相对前十年来讲,可谓是效率最高,收获最大的两年。渐渐的也让我爱上了收藏这个行当。不论是什么收藏品,在我手里都是个宝,哪怕是我不藏的,对于它我都很喜欢。书标同样如此。我本人喜欢书,家中的藏书也不少。...
集报者又一新的藏品 ----报标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集报者又一新的藏品----报标 对数以百万计的集报爱好者来说,中国报标是一种十分难得的集藏新品种。进入新世纪,国内的一些报社,如《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华西都市报》、《珠海特区报》、《辽沈晚报》和《齐鲁晚报》等相继开发推出了报标。这些报标大小如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以PVC卡的形式,由数枚为一组组成,在86mm×55mm左右的版面上,采用了最具收藏价值的报纸头版新闻为选题,高度浓缩印制了报纸的精华。如2001年11月7日,编号为NL-2001-1,由中国报业协会监制,《参考消息》报社...
藏界新宠—书标与报标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藏界新宠—书标与报标 1998年1月,伴随着我国图书出版史上一件专利产品的出现,收藏史上也应运而生了一种新兴的文化艺术收藏品———书标。书标实质上是我国精品图书出版发行的一种标识,它具有信息、索引、导读、观赏及收藏等多种功能。书标的问世不仅强化了我国优秀出版物(包括图书、报刊)的标识作用,而且同时展示了出版业的辉煌成果。书标每年发行21种(1998年为24种),120枚,此后就固定下来。书标发行...
民国时期报刊创刊号系列的介绍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民国时期报刊创刊号系列的介绍 新青年似乎不用多说。有心之人不妨记住这几个时间段,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初名《青年杂志》(自2卷1期更名为《新青年》。据亚东图书馆的少主人,陈独秀的老乡汪原放回忆说,改名是为了避开当时上海的一份同名杂志。)1917年1月,陈独秀被任命为北大文科学长,《新...
为趣而藏
发表于
集藏杂禅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为趣而藏 我觉得,自从有了人类,收藏便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行,不离左右。最初,人们收藏是为了生活,如收藏衣服、收藏种子、收藏农具等。但随着经济发展,收藏已经从单单为生计而转向精神生活领域了。改革开放后,这一自发的群众性收藏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参加人数之多、收藏面之广都是史无前例。小小收藏,为何能引起如...
专访中国剪报大王----李贞刚
发表于
集报人物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专访中国剪报大王----李贞刚 有人喜欢打牌对弈,有人喜欢运动锻炼,而闽西连城却有一个下岗工人,凭着对文摘的执著爱好,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加上一个善于思考的的脑袋,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他就是我省文摘大王、闽西连城铁合厂下岗工人李贞刚。 今年5...
从三张藏报看共和国的变化
发表于
集藏杂禅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从三张藏报看共和国的变化 笔者年过60岁、平素爱好收藏中国1号报和各地晚报,为退休生活增添无穷乐趣。其中,我特别喜欢珍藏三张报,分别是195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创刊号:1978年12月24日刊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日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的《人民日报》。这三张珍报,聚焦共和国50华诞三代伟人的风采,展示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半个世纪的历史征程。骄傲的五十年,沧桑巨变的五十年,...
巨型“蛋糕报”亮相哈尔滨
发表于
报刊欣赏
分类,标签:
01
03月
2008
巨型“蛋糕报”亮相哈尔滨 6月10日,哈尔滨近千名市民闻讯前来观看巨型“蛋糕报”。当日,一张巨型“蛋糕报”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问世。据悉,“蛋糕报”长6.2米,宽4.1米。反映的是当地一家《生活报》6月9日第一版的内容,由8名糕点师傅经“排版”、“写字”和“绘图”等工序,耗时12小时制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