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报友交流须知
发表于
报刊交流直通车
分类,标签:
03
02月
2007
1
曾家报刊收藏馆欢迎您!尊敬的各位报友:您们好!欢迎您来敝馆做客并就集报刊展开交流!敝馆博客正在建设中,同时欢迎您提供宝贵的意见!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合作的愉快.您在选择报刊前,请仔细阅读以下的报刊交流友好提示.想必会对您的交流有所帮助.预祝各位报友交流愉快!收藏快乐! 报刊交流友好提示 敝馆报刊目前暂只限于转让。除标明品相的外,其它均为九至十品。个别报刊如有出现发黄的属自然正常现象.若个别报刊目或文章资料出现录入或打字失...
鼠联趣谈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22
05月
2008
鼠联趣谈 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有次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老鼠亦称老。 清照嫣然一笑,提笔而书:鼠姑(牡丹花的别称)兆宝贵,国色天香。 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rdqu...
携手同行大爱无言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22
05月
2008
携手同行大爱无言 初夏时节,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情地袭来。 地震灾区,那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位同胞的殒命都使我们悲恸不已。 迅速地,众志成城的战斗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一笔笔善款正在筹集、一批批志愿者正在集结。每一种义举的背后都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每一次爱心的付出都令我们心存感激。悲伤与爱心同在,灾难与希望共存。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热血沸腾的国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灾难裹挟着凄雨寒风,我们定要点燃爱心的火把,守望相助、彼此取暖。 这是一个沟通无限的时代。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方式,汶川地震的点点滴滴源源不断地被传输、放大,关注汶川地震也成了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当电视画面传...
科技专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22
05月
2008
科技专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又发生了数千次大大小小的余震。为何余震绵延不断?余震的破坏力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 ■余震每分钟都在发生 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副所长杜方研究员表示,余震几乎每分钟都在发生,只是震级有大有小。仪器可以记录的微小地震,人是感受不到的。目前,大大小小的余震已有数千次,强度最大的为6.1级,5~5.9级的地震有20余次,6级以上余震有3次。主震震级比较大,因此余震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具体要看余震的衰减情况,目前地震部门仍在密切监测之中。 ■余震不会超过主震 通常,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边地区至今余震不断。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解释说,一...
人类为何无法准确预测地震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22
05月
2008
人类为何无法准确预测地震 准确预报地震难在何处 科学家们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对地表以下仅十几公里深处的情况还一头雾水。但恰恰是这地表以下的十几公里处,是最应该关注的,因为在此处孕育的“地下杀手”———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浩劫最大。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林瑛表示,观测地下比观测太空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探测到可能发生的地震,必须得到达孕育地震的深度,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支持这样的探测。人类对地下探测到达的最远距离仅距地表10公里多,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科拉半岛超深钻探工程,最终深度为12261米。 准确向人类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包括两个密切相连的环节—&...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前景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22
05月
2008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前景 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 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日至数百日)。有时还将短期预测细分为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10日以下)预测。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在长期预测方面,最突出的进展是: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所有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运用“地震空区”方法预选确定的空区内;运用“地震空区”方法,美国地震学家成功地预报了1989年10月18日美国加州洛马普列塔6.9级地震;在我国,板内地震空区的识别也有一些成功的震例。在中期预报方面,运用“应力影区”方法对许多地震序列作的回溯性研究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结果;日本地震学家运用关于地震活动型图像的&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