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仅仅是龙舟粽子
设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的直接用意乃是恢复传统文化习俗,然而,端午节文化的内涵,似乎不应仅仅是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禳病驱灾。
考察端午节的由来可以发现,其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此说最广。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据说伍子胥主张吴国灭越,结果被夫差赐死。夫差令人于五月初五这天把伍子胥的尸体投入钱塘江。而近代考古学界则根据大量出土的文物,认为端午节应该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在历史的长河中,端午节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过,也正是因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丰富,赛龙舟、包粽子等热闹的仪式活动,反而会对其历史内涵造成遮蔽。以当今流传最广的端午节祭屈原来说,为什么要祭屈原,祭屈原乃是为了什么?或许因为时间隔得久远,大家已经无需再去深思。
屈原之所以成就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应拜楚怀王和顷襄王这两位父子的昏聩所赐。两代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然而,又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放逐了主张合纵的屈原。这直接导致齐国与楚国合纵的数次失败,以及怀王上当赴约被秦国扣押。由于楚王的见利忘义,出尔反尔,最终导致战略合作伙伴们抛弃了楚国。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郢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后,在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罗江。自此,五月初五祭屈原成为楚人的风俗。
处在亡国危机中的楚国百姓对屈原的祭奠,既是出于对他维护楚国利益的敬爱,又是对楚国当政者不满的一种宣泄与表达。屈原的伟大正好反衬了楚国当政者的昏庸。故而李白有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因此,对于后世来说,端午节不但应被看做爱国主义教育节,而且也当看到楚国覆亡的历史教训。
至于,江浙一带民众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想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伍子胥与屈原两位爱国忠贤竟然都在同一天被民众纪念,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 《新京报》6月5日 于德清
-
« 上一篇:
有一种素养叫倾听
-
《新闻联播》风雨三十年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