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风雨三十年
尹克路
从1978年1月1日开播,《新闻联播》迄今已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它是中国知名度最高、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无论对它是畏惧、习惯、麻木、嘲笑,受众最后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关心它,议论它……
“出生”在央视之前
如果从名分上来较真,《新闻联播》其实出生在中央电视台之前。《新闻联播》开播三个半月后的1978年4月18日,据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办公室下发的第001号文件,北京电视台才“经华主席、党中央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简称CCTV。
《新闻联播》一开始并不叫《新闻联播》,它有个冗长的名字:《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这个节目从1976年7月1日开始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内容主要是各地电视台寄来或专程送来的电视新闻片。当时电视新闻都由胶片拍摄,加上路途遥远,等到胶片送到北京再冲洗出来播出,新闻往往成为旧闻。
1977年底,实现真正的《新闻联播》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设计新片头的任务交给了美工组负责人张德生,张德生觉得原来的名字太长,建议把名字改成《新闻联播》。就这样,从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这个名字正式启用。
留给历史的,是1978年1月1日那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节目串联单。上面载明,这一天开播的《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时长三分钟;紧接其后是两条社会新闻:“河北马万水工程队勇夺新高峰”,时长也是三分钟;“山西平定县粮食获得丰收”,时长一分四十秒。
形成“巨无霸媒体”
《新闻联播》很快就让人们领教了电视传播的威力。1980年11月开始,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报道在《新闻联播》陆续播出,尽管当时电视机还属于普通家庭很难拥有的奢侈品,但这仍然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新闻联播》发展史上首轮收视高峰,其时其景唯有“万人空巷”四字可以形容。
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会议首度为《新闻联播》度身定做了两大毫不含糊的特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这种地方无条件支援中央的体制一直沿袭至今。这也是中央电视台至今无需在大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记者站的主要原因。
1982年9月1日,恰逢中共十二大召开,中央决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由原来晚上八点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发布提前到《新闻联播》发布。自此,从1978年到1982年短短四年间,央视获得了对上的独家授权,对下的绝对支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巨无霸媒体地位。
这个巨无霸的核心就集中在《新闻联播》这一栏目上。在这个三十分钟时长的节目的庞大光影下,之前风靡一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极具权威的《人民日报》社论等,都慢慢消退了影响。
电话直通中南海
《新闻联播》播出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消息,其大致内容播出的顺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开的某项会议。有意思的是,这里面的新闻先后次序排列完全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由领导人的排名先后决定的;同样,在重要会议上,政治局常委以外的每一个政治局委员,也都会给予时长大体相等的镜头。
每天下午五时半左右,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便在专用的审看间里审看当天要播出的《新闻联播》样片,重要的新闻往往还需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领导审看。一条新闻最后能否上联播,除了分管的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谁心里也没底。
曾在央视工作过的喻三龙(化名)描述送审联播的经历:巨大的联播审看间里,朝西是一台巨大的电视。审片时,分管的副台长和中心主任坐在两张大沙发上,送审的记者、陪审的制片人和部主任等分坐在两侧的长椅上,沙发的茶几上有两部引人注目的电话,其中一部是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红机电话。红机电话一响,审看的台领导手一抬,送审的记者立即按住暂停键,众人马上屏息静气。鸦雀无声中,就见领导对着电话一边点头一边说是是是,等到领导放下电话,手一指,记者马上按下播放键,大家也跟着松了一口气,继续审片。审过了的,欢天喜地,赶快将样片送到新闻编辑部联播组当天的值班编辑手上;要改的,也立即到隔壁机房修改;片子毙了的,垂头丧气而去。 摘自《南都周刊》
-
« 上一篇:
端午节,不仅仅是龙舟粽子
-
历代朝官职数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