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历史和现状: 一、世界收藏简史

发表于 报刊资料库 分类,标签:

 
                            收藏的历史和现状:    一、世界收藏简史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收藏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奴隶社会时期,收藏也曾出现过繁荣阶段。被一些思想大师所赞誉的现代人不可企及的古代艺术,许多就是借此而保存下来的。
公元前3000年,在埃布拉形成了著名的国家档案馆。文件的收集为证明先民们希望记录、传播对过去充满好奇的史实提供了根据。
    在古希腊,许多艺术品收藏是通过特殊的途径形成的,相当一部分是收集人们向神庙谢恩的奉献物。公元前6世纪,内布乍德莱泽和纳伯尼德斯已经在收集古物。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神殿--特菲尔.奥林帕斯殿就有一座专门保存各种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的收藏室。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讲堂也成为各种文化艺术品的聚集处。这些收藏无疑对他们的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284年,托勒密王朝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创立了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mouseion of Alexandria)。这个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大厅、研究室,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文化艺术的藏品,还设有图书馆。到公元前一世纪,馆中已收藏50万卷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其他学者的手写本,包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部分手稿。它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征服希腊。罗马人不仅醉心于希腊奢华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希腊的文化成果,注意搜寻文化艺术作品。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作为战利品重新出现在罗马人自己的神庙里。罗马帝国把数以千计的铜像、大理石雕像运回罗马城,建造寺院,陈设其中。
    寺院也是陈列珍奇异物的地方。一些罕见的东西往往是由行家或士兵从遥远的地方带来的。如在赫拉波利斯(今在土尔其境内)的叙利亚女神庙中,陈列展示的物品有印度的宝石、蛇的颔骨和象牙;在埃库莱斯山(今在西班牙境内)神庙中收藏着许多动物皮革及稀有植物和外国兵器。凯撒大帝也把自己丰厚的收藏献给了神庙。
    古希腊的艺术品也成为罗马许多私人收藏的基础。罗马贵族豪富的别墅摆设着宝石、战利品、艺术珍品,在户外花园建有动物园、植物园,养殖也雀、印度虎和各种观赏植物。当时的罗马流行着古物收藏热。虽然当时没有任何管理和保护这些收藏的组织,但任何拥有收藏的人都有管理和保护它们的责任。当时的罗马不愧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博物馆。
   在奴隶社会中,脑力劳动是少数贵族的专利。收藏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也为贵族所垄断。因而这时的收藏一方面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但另一方面,收藏仅仅限于贵族。
在中世纪封建社会,情况也是如此。僧侣垄断了文化和教育,教会行使起搜集古物、标本的职能。他们的收藏活动主要围绕着宗教宣传和财富积累,以至中世纪许多有名的修道院成了藏品丰富的“博物院”。
    伊斯兰教对文化财产的收藏和保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有一种宗教思想,穆罕默德阐述为:“为公共的利益和宗教的利益,(教徒)永久地捐献了自己的财产。”在朝觐期间,穆斯林教徒们制作了许多精致的物品,这些贡物后来被尊为神圣的遗物而收藏。
    战争掠夺也是中世纪收藏的一种途径。八世纪中叶,阿巴西德哈里发和他们的王子们把艺术品作为战利品聚敛。十一世纪时,法蒂密兹统治埃及,他在开罗建立了一所研究院。在该研究院及他的皇宫里,收藏着哈里发和王子们的“心爱之物”供他们玩赏,但这些收藏品在该王朝覆灭时均毁于战火。
东方国家也有悠久的收藏传统。比如日本,也有崇尚过去、崇尚个性的风气。在佛教寺庙里,常常可以发现贵族们收集的藏品。圣武天皇的遗孀做了一件东西献给奈良东大寺中的瓦勒卡马菩萨,该寺庙专门为此建造了一个殿堂收藏这一奉献物。
    在基督教流行初期,收集与非基督教古典世界相关的东西还不能被接受。可是随着基督教和皇室贵族地位的提高,他们把藏品与自身的制度联系起来,使收藏逐渐普遍。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与皇室将珍藏与其制度相系的状况成为当时收藏发展的一重要根源。
但在整个中世纪,世俗社会对皇权和神权的冲击始终没有间断过。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反封建文化运动的高潮,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希腊、罗马时代古典文化的狂热向往。神权受到挑战,收藏活动也逐渐向世俗社会扩延。“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对西方人来说,十个世纪以来,希腊人的文献犹如一部天书,现在终于能够破译了,于是研究古物成风。“dilettant”(文物家)一词也在此时出现。他们在欧洲各地进行极为广泛的收藏,甚至包括搬动不便的东西,诸如雕像、坛坛罐罐、古币、金银首饰等。许多欧洲国家先后出现了探访古迹、搜集古物的热潮。不仅当时的教皇、君主热衷于此,许多平民、商人也被卷入这一热潮。人们甚至到亚洲、非洲的一些地方,带回碑文和图略。一些有关十四世纪意大利特雷维西奥地方的一个私人收藏者买进一个古董陈列室的记载至今仍然保存着。到十五世纪,许多陈列着精美艺术品的私人收藏所纷纷出现了,其中相当多的是由佛罗伦萨的自由民所建立。在这些收藏所中,由老科西莫.梅迪奇所创建并由他的家族成员逐步扩充和发展的收藏所最为著名。到了他的孙子洛伦佐的时候,其收藏的范围已从书本、凹雕、宝石、模型、挂毯、拜占庭钱币、佛兰芒人的物品扩展到同时代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与此同时,占统治地位的王室或贵族也在意大利建立了许多与自由民不同的收藏所。许多收藏所不仅藏品丰富,而且还对参观者开放。观众往往只需付很少量的钱(购门票)就可以进去参观。这些收藏所很受公众欢迎,它们当时普遍地被做为旅游点而列入导游项目中。意大利不限制收藏所的建立,也不限制古董和艺术品的出口贸易。1534年,教皇曾企图禁止当时十分活跃的古董和艺术品出口贸易,但是没能成功。
    这种对古物的收集、研究的热潮随着环球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而更加高涨。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从遥远的地方搜集奇珍异物成为可能。欧洲的探险家、商人以及传教士带着欧洲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果来到东方,又满载着中国、印度的各种日常用品和文物驶回。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物品颇受西方人的欢迎。世界的扩大,激发了收藏者的好奇心,这种猎奇心理又不断促使收藏者藏品的增加。
但在这一时期,贵族、王室的收藏仍然是得天独厚的。如西班牙王室、马德里附近的埃斯科里亚尔、法国布尔戈尼公爵和凡尔赛宫、意大利佛罗伦萨及梵蒂冈等的收藏之多,均是闻名遐迩的,它们为后来的一些著名博物馆的诞生奠定了藏品基础。
文艺复兴精神伴随着它强调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导致了为科学目的服务的收藏的形成。在藏品数量增长的同时,收藏的范围怕扩大。人们对各种古物及自然标本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收藏中注意藏品的观赏及科学研究价值。
    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自然史类标本的收藏所尤为普遍,仅史籍有单独记载的就超过250个。第一个为科学目的而收集植物标本的收藏所大概是位于博杜瓦的卢卡.戈尼(1490-1556)的植物标本室。康拉德.冯.格纳纳(1516-1565)的著作《动物史》在当时对自然史的研究是一个杰出的贡献。他为撰写此书而专门搜集了大量的动物标本。这些收藏后来为另一位著名的自然史学家费利克斯.普拉特所得到。另一位自然史学家尤利斯.艾德罗迈德(1527-1603)为撰写自然史百科全书而收集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1743年被收藏在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博物馆。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费伦特和佛朗西斯科.英比拉里的收藏也极为丰富。虽然他们的特殊兴趣是收藏欧洲以外国家的自然史资料,但也没有因此而忽视本乡本土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标本。
    当时不少人将自己丰富的藏品室建成私人博物馆,但这时的私人博物馆只对贵族开放,是上层社会闲暇观赏和交流的处所。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有更多的人开始得到享受文化和教育的权利。收藏的大门逐渐向社会、向民众打开。
1682年,英国贵族阿尔莫林将其所有的收藏品--货币、徽章、美术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献等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成立了阿尔莫林博物馆。这是第一所公开向学者和群众开放的大学博物馆。它开创了将私人收藏文物公诸于世的风气。
早在1565年,一位英国医生在其著作中写到:“理想的收藏应代表在宇宙中所有事物的一个系统的分类”。这一思想对收藏者整理藏品产生了影响。许多收藏已经经过整理,秩序井然,已不再象过去那样将古董胡乱地凑集在一起。到1727年,以出版物的形式进行指导的方式已被业余收藏者们广泛地利用了。
    十七世纪,近代科学有了重大发展。有人统计,这个世纪自然科学的各种重大发现和发明有106项,相当于上一个世纪的4倍,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改革的呼声高涨,不仅开拓了收藏的的领域,而且使人们加深了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
    此时,欧洲各国还掀起了搜求中国瓷器的热潮。首先是葡萄牙、荷兰,其后是英国、法国、丹麦等国,大量购买和收藏中国瓷器。英国玛丽女王的宫中专门设置了许多玻璃橱,专为摆放中国瓷器之用;德意志公国的豪华宫殿里,也藏有大批中国瓷器;丹麦王室的珍宝馆中藏有一个中国白瓷碟和一件青瓷杯,并把它们视为无上珍品。18世纪以后,中国瓷器进一步深入到欧洲各国民间。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东方运进大批中国日用瓷器。英国文豪艾迪生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妇女们常为打破一只中国瓷碗而伤心哭泣。可见她们喜爱此物的程度。
    十八世纪,收藏事业在工业革命和欧洲民主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有了重大的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国家收藏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而其中一些比较有名的博物馆是在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建立的。如大不列颠博物馆的奠基人是著名医生汉司.斯隆。他收藏的文物达79575件,另有许多植物标本和藏有4万件手稿的私人图书馆。为了使自己终生收藏的文物能公诸于世,斯隆在遗嘱中促请英国国会购买。1753年,英国国会拨专款接受了这批文化宝藏。1759年1月15日,不列颠博物馆在一座17世纪的法国城堡式建筑中开幕。
    十八世纪的欧洲也是一个学术团体大发展的年代,许多学术团体都建立了自己的收藏系统。1726年,“伊特鲁立亚学会”成立了。该学会整理考古发掘物,并向公众展示它所收藏的考古发掘物和艺术品。这些学术团体的收藏最初是为满足学会成员的研究需要而建立,可是在以后的年代里,它们常为公共博物馆的创建而奉献自己的收藏。
    十八世纪推动公共收藏事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法国宣布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国民教育为国家权利的当然义务”,并且规定了开放博物馆和植物园的任务。1793年7月27日,法国政府决定:巴黎卢浮宫改建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组成专门管理委员会。同年8月10日向公众开放。珍藏着许多珍贵世界艺术之宝的卢浮宫的开放,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不仅我们今天熟知的那些大博物馆在它的推动下得以开放了。一些皇家私人庭园也成为动物园或水族馆。一些国家由此还兴起了许多地方博物馆。私人收藏室也相继成为博物馆。过去仅供封建贵族和富人赏心悦目的珍藏室终于转化成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份。
    十九世纪在文化史上被称为“科学世纪”。许多新的科学部门是在这个世纪建立的。现代工业大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日益迫切,这为公共收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一些工业、自然科学和技术博物馆相继建立,收藏事业进一步走向民间。此时也是大型和综合性博物馆发展的高峰时期,美国史密斯学院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其代表。到二十世纪初,公共收藏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英国1887年有公共博物馆240个左右;俄国十月革命前有180个;美国1910年有600个;德国仅1900-1920年就新建博物馆179所。
    这一时期,公共收藏专业化的发展趋向逐渐明显,考古、艺术、自然历史、科学、教育等各种博物馆都建立起来。一些综合性的、藏品非常庞杂的博物馆开始分化。如1886年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在坎星顿建立分馆,专门收藏陈列自然标本,以后便发展为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不断加紧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各民族的掠夺。他们向埃及、中东、小亚细亚等地派出考古队,向世界范围派出探险队,搜集了大量古代雕刻、楔形文字泥板、古代文书、木乃伊等珍贵历史文物及大批珍贵的自然科学标本,大大充实了欧美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但却使亚非各国人民失去许多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的重要瑰宝。
    与此同时,武力的掠夺也愈加肆无忌惮,中国受害尤其深重。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了北京清朝皇室收藏历代珍品的荟萃之地--被誉为“世界园中之园”的圆明园和畅春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野蛮抢掠禁苑北海、中海、南海,使中国历史文化珍藏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中国敦煌莫高窟也一直是西方探险家垂诞的宝地。至今,许多被劫掠的中国珍贵文物仍然收存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
    随着收藏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重视对收藏职能和收藏技术的研究。1836年《汤姆逊分类法》一书出版,成为不少国家博物馆藏品分类的依据。187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提出:“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皆具有教育及科学的目标”。1880年,英国学者鲁金斯在其所著的《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强调了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美国人申明他们博物馆的宗旨是“推行全面性的教育与休闲活动”。190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这些有关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思想和主张,对公共收藏事业的发展以很大推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收藏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特别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民众参加,收藏品也逐步从昂贵的文物转向随处可见的大众化的物品。邮票,在其问世后不久,就出现了世界性的收集热潮。火花、烟标、明信片、钮扣等,这些小小的物品无不牵动着世界各个角落的收藏迷。受战争、自然灾害、通货膨胀等社会因素以及人们的怀旧、猎奇、审美、保值等心理的影响,现代人更加重视收藏的多重价值。
经济的发达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享受和寻找生活乐趣。常年一贯的国家博物馆似乎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重需要,而千奇百怪的私人博物馆和收藏家由于迎合了当代人的口味而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和研究者。国家公共收藏事业在近百年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民间收藏却以其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民众进行自我教育。能充分展现当代人的参与和自主意识的民间收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转贴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