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爱好者刘跃进:收集着 快乐着

发表于 集报人物 分类,标签:

 集报爱好者刘跃进:收集着 快乐着    
 
  刘跃进,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各类报纸、杂志的创刊号。他对这些“宝贝”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刘跃进有十年的收藏经历,是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会员、中国号外收藏协会会员,在圈内小有名气。在他的藏品中,不仅有被称为国家名片的《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和《解放军画报》三大画报的创刊号,还有1912年由梁启超主办的《庸言》、由沈钧儒为发行人的《民主生活》、余宗范主编的{舆论》等珍稀的创刊号。

我浑身的细胞都忍不住兴奋起来

    “看到这些珍贵报纸的创刊号,我浑身的细胞都忍不住兴奋起来”,东风公司设备制造厂党工部部长刘跃进向记者自豪地说。 

    2007年12月10日下午,记者慕名走进他那略显拥挤的家。其实不用他说,任何人只要一看屋里的情况,立刻就能体会到他对自己藏品的那种“痴迷”。他的家简直就是书报的海洋,书桌、茶几、床头柜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书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兼具书房功能的卧室里,和墙壁连成一体的超大书柜,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的各类报纸、书籍展示着主人十多年来“淘宝”昕得的藏品。

    刘跃进对创刊号的收藏不是一般的痴迷。到外地出差,他从不逛商场、超市。每次出发前,他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当地有多少旧书市场,规模大小,开张时间,乘车路线等等,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转转,且每次都会有所斩获。不单他自己如此,连他的同事、朋友都被他“拉下水”了。每当他们到外地出差或出国,他都会请求别人给他带回当地的报纸。不知不觉,他收集起来的国内外各种报纸竟然装了满满两柜子。

    他收藏的由邹韬奋1935年8月创办的《大众生活》创刊号,就是在广州出差时“淘”到的。在他的藏品中,不仅有被称为国家名片的{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租(解放军画报》三大画报的创刊号,还有1912年由梁启超主办的《庸言》、由沈钧儒为发行人的《民主生活》、余宗范主编的《舆论》等珍稀的创刊号。

    随着收藏品越来越多,刘跃进对创刊号的价值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创刊号”是办刊人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它因初次和读者见面,往往要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如办刊的宗旨、风格、栏目设置、编辑人员组成、来稿要求等等,是每一个刊物的出生证明,因此,创刊号对于研究中国期刊的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创刊号往往是编辑部的记者和编辑们花赞长时间和大力气打造出来的精品,有许多名人题写的刊名或题词,因此,“创刊号”就极具收藏价值。有了这样的认识,刘跃进对创刊号的收藏也从“自发”转向到了“自觉”。

    在收藏创刊号的同时,刘跃进还收藏了大量的报纸号外,特别是他收藏了不少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喜报(文革期间,出于政治的需要,凡是重大事件,如毛主席接见红卫兵、革命委员会成立等,报社都要发喜报向人民报喜,喜报就相当于号外)。多年从事宣传工作的经验让他敏锐地感觉到,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69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九大,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它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实践证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更是这个特殊时期的有看特别重要影响的事件,而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号外,对收藏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收藏意义;神州五号、神州1六号的成功载人航天飞行,掀起了航天号外收藏热,经过多方努力,刘跃进基本收全了有关两次飞行的所有内地、港澳以及国外发行的报纸号外,永远收藏了这个显示国威、军威和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的重大事件。

   2005年,一个偶然的发现又让刘跃进兴奋不已。他在整理收藏的杂志时,发现有很多冠以《中国》字头的创刊号,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他了解到我国各个时期以《中国》字头命名的杂志创刊号大约有一千多种,解放以前到1976年这段时间出版的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卡年里,而且大多是由国家各部委、协会主办的官方杂志,有权威性,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中国期刊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于是,刘跃进又开始了对有“中国”字头的杂志创刊号的专题收藏,目前已经收集此类创刊号达600多种。说起这些收藏品,刘跃进如数家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的中国字头的专题藏品中,最为完整、也是他最喜欢的是《中国青年》创刊号,各个时期的他都有。通过收藏,刘跃进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增长了许多知识,对《中国青年》这本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刊物的发刊始末了如指掌。《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0日创刊,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首先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查禁,被迫停刊。1948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在河北平山县复刊。在这一期上,不仅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刊名,而且还发表了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复刊专门书写的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期杂志与读者见面后,受到各界青年时普遍欢迎。文化大革命—开始,四人帮诬蔑《中国青年》是修正主义的黑刊物,把她扼杀了。直到1978年9月,(中国青年)才又正式复刊。

  “这些收藏对于国家档案部门或历史研究部门来说很有价值,对于你个人来说,花这么多钱,还占地方。有什么意义呢?”经常有人向刘跃进提出这个问题,他总是笑而不答;或许对他来说,收藏,本身就是—种意义吧。   

    对他来说,感受着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感受着在没有压力、没有世俗的F日书摊上,自由自在翻拣旧书啪口种悠闲,感受着偶尔“淘”到宝贝的那份激动,这些就是他最大的陕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吧”,回忆起自己集报之路的开端,刘跃进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些日子。

    “我高中毕业就响应号召下乡当知青了,每天和老乡们同吃同住,一起劳动。给生产队里养猪、放羊、种地……下乡两年,什么农活儿都千过了,不觉得有多苦,就当是锻炼自己吧。可是,最大的苦恼就是乡下条件差,能看到的基本上只有两三种革命报纸,书是没得看的,可我还想继续学习啊,怎么办?干脆开始剪报.看到报纸上有好文章、好句子、重大专题等内容,就把它们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没事儿就拿出来看,学习揣摩人家是怎么写的。渐渐地,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剪报,对报纸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学习起来也就更带劲儿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爱因斯坦说的,不过用来形容刘跃进的集报之路倒正合适。凭着自己的兴趣坚持不懈地剪报、学习,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练出了一手漂亮的“报章体”美术字,为村子里做了许多工作,深得村民们的信任和喜爱;就因为这,1977年,他被村民们联合推荐土了二汽技校,回到了二汽。当时,全村有48名知青,被推荐上学的只有刘跃进和另外一名知青。

    回到二汽后的刘跃进依然保留了剪报的习惯。不过那时的他,倒没想过要做什么“收藏家”,只是看到喜欢的地方就剪下来保存而已。时间长了,刘跃进发现自己不加挑选、泛而收之的做法似乎没有实际意义。1995年7月1日,现在已经是十堰人家喻户晓的《十堰晚报》创刊,当时在报纸上登出的一则消息让他茅塞顿开,有了明确的收藏目标,他兴奋地买了100份《十堰晚报》创刊号收藏起来。从此,刘跃进有目的的对不同时期的报纸和期刊创刊号、号外进行收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藏”。

刘跃进的两个心愿

    刘跃进在设备制造厂担任党委工作部部长,工作非常忙,业余时间大部分都用在收藏上。—到节假日,他都会到旧书市去转转,尽管收获不大,但是也让他认识了不少“报友”。

    所谓“报友”,就是刘跃进在集报的过程中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报友们中,有普通工人,有国家公务员,也有企业老总和餐厅老板……总之,这是一群身份不一、性格各异、收入不等的人。要按“正常情况”,他们根本就认识不了,可共同的兴趣爱好却把这些人聚集到了一起。“报友”们之间,除了互通有无,交换彼此所需之外,也经常不定期地举行聚会。在“报友们”的聚会上,没有宫职的大小,也没有地位的高低,一个普通工人拿出一件“宝贝”,就能引来银行行长惊羡的目光。在这里,朋友们排“座次”凭的是自己的藏品,而不是其他。

    眼下的刘跃进更忙了,他正在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报友积极筹划成立十堰市集报协会,希望通过介绍收藏的意义、展出收藏品等方式,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报刊收藏的意义,刘跃进觉得,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

    回忆起这些年来的收藏之路,刘跃进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因为,他的这份热情和痴迷,却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回应,周围人都说他傻,花钞票弄些破杂志堆在家里干嘛?在普通人的眼中,收藏应该是古董、字画等有“品位”的东西,旧杂志算什么收藏呢?甚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他眼里如同宝贝一样的“创刊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时候,他正在津津乐道地说着自己收藏的宝贝,对方突然问:“这些能升值吗?”他不禁哑然失笑。很多时候,他只能独自品尝着属于“集报人”自己的乐趣。说到这里,刘跃进说,要特别感谢他的爱人。多年来,她不但一直无怨无悔地支持刘跃进的集报爱好,还主动帮助他收集报纸。连她的朋友到外地出差或旅游,她也会拜托人家:“给我们老刘带份报纸回来。”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刘跃进才能在集报之路上坚持跋涉,直到今天。

    如今的刘跃进有两个心愿,一是要把十堰市集报协会搞起来;另—个,就是出—本介绍中国字头创刊号的书,举办一次个人收藏品展览。他说:“这条路我还要坚持走下去,今后我会多写些收藏方面的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收藏,也让收藏为更多的人服务。”       来源:车城商报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