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立方泡泡”背后的科学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水立方泡泡”背后的科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开尔文19世纪后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空间划分成相同体积的小单元,那么怎样分所得到的小单元接触界面最小呢?这就是著名的“开尔文问题”。

开尔文自己给出了一个经典解答,即将大量相同的十四面体垒在一起,每个十四面体就是一个小“泡泡”,其十四个面中有6个正方形和8个正六边形,这与蜂窝的结构类似。在随后100多年里,没有人能进一步缩小开尔文结构的接触界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发现,利用正十二面体和另一种十四面体进行组合,其小单元接触界面会比开尔文结构的接触界面缩小0.3%。“水立方”外表面的“泡泡”布局就采用了上述原理。

英国巴斯大学博士加布莱利最近发表论文说,他发现了“开尔文问题”的一种新解答。他提出的结构由4种不同的“泡泡”组成,其小单元接触界面也小于开尔文结构的接触界面,虽然还无法超越“水立方泡泡”结构的接触界面,但这是一种新思路,很可能会在将来突破相关纪录。巴斯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说,加布莱利的发现不仅是数学领域的一项进展,还将有助于研发人造骨骼等材料的最优结构。 
《科学时报》 2009年9月7日  黄堃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