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恿”出奇迹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怂恿”出奇迹 
 
    8岁那年,他小学三年级,老师要求写一篇纪念“七一”的感想。他觉得简单,三下五除二就交了上去,没想到他却把感想写成了诗歌,结果老师说他偷懒,不认真。蒙羞的他怏怏不快,在母亲的询问下,他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和盘托出,本以为母亲也会责怪他,没想到母亲听完他的述说,却哈哈一笑,怂恿他说,你高兴才是,你并没有错,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考高中那年,作文的题目是《我为什么考高中》,他又别出心裁地把作文写成了一封给妈妈的信。用书信体切入考题,在那时并不多见,虽然他很自信自己作文的水平,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有一天,在北大附中任教并参加那次考试阅卷的母亲回来对他大大称赞一个考生,说那个考生把作文写成了书信体,因此获得加分奖励。他知道母亲并不知道那个考生就是自己,但是在母亲的夸奖下,他的心里还是笑开了花。他想对母亲说,那样写作文,还不是因为你原来对我的怂恿。

    高二那年,“文革”开始了,他去了京西一个叫木城涧的煤矿当岩石掘进工。有一年北京要搞一个劳模赛诗会,问他能不能给写一段诗。像8岁那年一样,他又三下五除二地赶写了一首诗。领导一看,说写得不错。但最后去人民大会堂朗读的却不是他。这也就罢了,转天他从《北京日报》上看到了自己的那首诗,而署名却成了一个劳动模范的名字,他很苦闷。而母亲却对他说,知道是自己写的就可以了,别人可以冒充你一时,却冒充不了你一世。母亲的话给他解开了心锁。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母亲当即把他从矿区召回家里,递给他几本早已准备好的复习材料,让他回到矿上认真准备应考;但是他不想考,那时他已经发表了几篇作品,他想做一辈子的“工人作家”。他的意愿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母亲说,你还年轻,有些事看得还窄,有没有经过系统的读书训练,结果是不一样的,想当作家更是如此。但是他听不进去,他说,当作家就一定要上大学吗?高尔基、杰克·伦敦、马克·吐温他们上过大学吗?母亲见他执迷不悟,有些生气地说,你知道吗儿子,只有这条路才能改变你的命运。他望着母亲,母亲的眼神是那么深刻地铸在了他的心底。在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中,他投降了。他想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

    只有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转年,他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学。经过系统的学习,他对文学的理解日渐深刻,也使他的创作水平得以迅速提高。1979年,他的短篇小说《盖棺》刚刚发表,就被《小说选刊》选为创刊号的头题,他的名字开始被文学界所关注。

    随着《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等作品的发表和获奖,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他的名字:陈建功。

    说起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年届花甲的陈建功仍旧念念不忘母亲当年对自己的“怂恿”,他说,如果不是母亲当年的“怂恿”和唠叨,自己的文学创作将会是另一个模样。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而母亲,她的伟大却是在这无休止的怂恿和唠叨之中。无论你是厌倦,还是喜欢,它们都会跟随你一生,直至你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母亲的怂恿和唠叨也会产生奇迹,对儿女来说,福莫大于此。 《工人日报》2008年10月24日 佛刘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