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添晚趣

发表于 集报人物 分类,标签:

              集 报 添 晚 趣  
                                          文 关  坚 
     
    我出身于中医中药世家,今年68岁,从医40多年。我行医之余,对收藏报纸情有独钟,所藏颇多,在全国收藏界也有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集报热”在全国悄然兴起。那时我就开始收集国内外各种报纸。随着藏报、换报、用报活动的广泛开展,我收集的报纸与日俱增。到目前止,我已收藏国内外各类报刊近2万种,其中国内31个省市区和台港澳地区的报纸无所不有,国外还有原苏联、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文报纸。我收藏的报纸最珍贵的有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号,最早的是上海市国医社主办的中华民国十九年的《长寿报》,最小的仅有巴掌大的是浙江省楼时伟先生主编的《家》报。这些真可谓是报海藏珍啊! 
  
    集报是个人的一种学习活动,更是一种社会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我在漫长的集报活动中,不仅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也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乐趣。第一是举办报展,服务社会。1987年、1992年和1999年,我先后3次在南昌市工人文化宫、泰和县文化馆和桥头镇文化站分别举办了报展,累计参观人数近万人。许多人观后耳目一新,深感“报纸就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窗口”。
 
    第二是传播信息,助农致富。我在我的家乡——桥头镇津洞村腾出了近300平方米房子办起了家庭阅报室,室内既有陈年老报,也有当年新报。村民邱春祥从报纸的大量经济信息中受到启发,利用当地毛竹资源,在我的帮助下,办起了小型造纸厂,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后来他又投资开发300亩珍贵木材楠木林基地,集参观、旅游、餐饮、住宿和漂流为一体,成为全县的一个旅游景区。为此,我和邱春祥曾连续2年出席县劳模表彰会。
 
    第三是广交朋友,加强交流。我在20多年的集报活动中,曾多次应邀出席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山东等地召开的全国性集报和医术研讨会,与全国各地众多藏友互通信息,共同切磋,总结经验。我目前已撰写了近500篇论文和病案,其中部分获奖。2002年,我的《双苍白球钙化致全身瘫痪治验一例》一文,获中国新世纪名医名篇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新世纪精英文库·医学经典》。我的传略也被编入《中国收藏界名人大辞典》等典集。余热发挥也自豪文 易洪谷了一辈子的卫生工作,我对原宜春地区所辖的每个县(市)的卫生事业的历史发展状况都有所了解。为了系统地总结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我从离休之日起,就乐意接受了组织上的任务,组建写作班子,主持《宜春地区卫生志》的编撰工作。
 
    经过1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八修编目,六易志稿,一部上溯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下迄1992年,全面系统地描述所辖宜春、丰城、高安、樟树、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靖安10个县(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轨迹,同时勾勒出建国后陆续从宜春地区划出的萍乡、新余、分宜、进贤、南昌、新建、安义7个县(市)的卫生事业概况,被称为“全省第一部”的《宜春地区卫生志》终于完稿,并于1993年10月,由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题写书名,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不久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江西日报》、《江西新志提要与评论》为此分别发表了专题评论,对此书的时代特点、专业特征和地方特色等三大创新作了充分的肯定,称其为杏林园中的一朵新葩。《江西卫生报》、《宜春日报》等多家媒体,还作了特别报导,有关专家学者一致公认此书既可作地方医学史参考研究用书,也可作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管理学、农村医学教育和初级卫生保健等各方面学术研究的参考用书。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