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为我曾经的岁月留痕

发表于 集藏杂禅 分类,标签:

         报纸,为我曾经的岁月留痕
                              王纪民
 
      人在一生中,除了我们可以左右并且能够预料的小事情外,在很大的关乎我们“命运”的过程中即将经历什么?会有什么遭遇?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我们个人。因为“命运”有时往往会在我们不经意之间随着自己的年龄为阅历注入我们的鲜活思想,为我们的岁月留痕。

       在人生这个岁月经历的颠簸中,我有一个天生的习惯,就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有一篇文章记录我曾经呆过的地方难忘的事情。哪怕是一篇日记,仰或是一纸随笔或散文以及报告文学什么的。总之,要有文字性的纪录作为自己生命过程中的留痕。当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报刊予以公开发表。

      1989年5月28日,山东省莱州图书馆举办徐旭明“当代报纸展览”,我应邀参加。随后《青岛日报》就发表了我写的通讯《群报竞辉》;1991年6月26日,全国首次报纸展览会在江苏常州举行,我作为山东青岛的参与者,回青岛后首先在《青岛日报》发表了《本报参加全国报展》;1992年4月份,我在广西桂林参加文学交流会期间,有幸见到“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于是有了《刘三姐家乡访“刘三姐”》。稿件先后上了《石家庄日报》和《青岛广播电视报》以及《联合日报》等;1993年4月16日-25日第十届潍坊风筝会期间,我参加了潍坊集报者管延州举办的报纸展览,通过展览我发现一份我还没有见过的《千山晚报》创刊号,欣喜之余我写了《千山晚报创刊号与各地晚报同台展出》。新闻发表后,我不仅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而且同时收到了一份千山晚报创刊号。1995年10月8日,我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集报会议,会议期间参加了一场报纸拍卖会。回青岛后我就完成了《京城“炒报”》并且发表在《旧书交流信息》的头版头条; 1996年6月27日,我在河南郑州参加了96郑州集报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集报日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根据活动期间举行的报纸拍卖情节写了《“拍卖报”拍卖记》发表于《青岛生活动导报》;2003年7月,我在孟子故里的邹城市通过见闻写了一篇见闻《“孟母教子”转盘处》给了《邹城日报》和《济宁日报》。9月6日和7日,两报分别以《报刊亭见闻》和《报刊亭和它的女主人》予以发表;2004年8月15日,我应邀参加在滕州召开的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暨滕州集报联谊会成立活动,随后稿件《市长助理集报传真经》和相关信息上了《滕州日报》和有关网站。2007年9月12日,我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参加史志培训班学习。回青岛后,一篇《我与〈呼和浩特晚报〉的不了情》很快就发表在10月份的《呼和浩特晚报》上。

        上述经历,我都是匆匆过客而已。一篇小文章足以满足我的文字记录。

        最令人难以忘却的是2003年7月6日至2005年1月,我被单位派出长驻孟子故里所在地的鲁南铁合金厂从事宣传工作。在这期间,我给自己立了三条有关文字性的纪录备忘规定。一是,搞好工作笔记;二是整理好生活手记;三是坚持完成心灵日记。这样,在我胜利结束驻点工作后,我30万字的《孟子故里纪事》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如今,我的《孟子故里纪事》中的“生活手记篇”已经在我的个人博客里连载,部分文章已经先后在《城市信报》《中国商报》《中国社会报》《青岛日报》和《大众日报》以及一些报刊的网络发表。

      过去的人生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经历的事情可以无限回味。岁月留痕的最好记忆,我想就是通过自己的笔随时记录自己的人生;随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曾经享有的过程。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