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只要学问不求文凭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华罗庚:只要学问不求文凭 
 
  成了跛子,一心钻研数学

    19岁那年,华罗庚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医对他父亲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但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他也还是神志清醒的。他并没如医生断定的那样夭亡,到了第二年端午节那天,他终于能够起床了。他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从此,他必须扶着拐杖走路了。

  他变成跛子,但并没有倒下去。他在数学书籍中发现了广阔的天地。多年后有个记者问他,为何选中数学自修,他说:“我别无他选。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于是他就凭着一支笔,一张纸,和从老师王维克那里借来的几本书,后来又添上了上海出版的《科学》杂志,每天等父亲开的杂货店关门后,在昏暗的油灯下,不管家人的埋怨,苦读,钻研。

  经过了五年的自修(从16岁那年开始算起),他开始写些数学论文投稿,他的投稿也并非一帆风顺,往往收到退稿的信件,编者指出:这一个题目是法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那一个题目又是德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等等。这非但没有使他气馁,反而令他充满自信。因为他并没有看过那些数学家的文章,但同样可以解决那些难题。

  终于他有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科学》杂志刊登出来了。《科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大数学家请教初中生:这题怎么解?

  熊庆来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完这篇文章,他抬起头来,问周围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再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同事们仍是面面相觑。也是“无巧不成书”,恰好有江苏籍的教员在旁,忽然想起了他的弟弟有个小同乡名叫华罗庚,便道:“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他只念过初中。”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华罗庚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第二年(1931年)夏天,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限于资格,他只能当数学系的助理员,月薪40元。

  清华大学提供给了他更好的自学条件,有个记者写他这段时间勤学的情形:“清华的藏书比金坛自然丰富多了,对他来说有这个就足够了。他每天徘徊在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他甚至养成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不可置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

  这个助理员可不寻常,他的座位在熊庆来办公室隔壁,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目时,也往往朝着隔壁喊道:“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呀……”

  他的论文也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到剑桥只求学问,不要文凭

  第二年他就升任助教,初中学历当助教,破了清华先例,但却是教授会一致通过的。再一年半升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1936年,他26岁,去英国留学了。就读于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Visitor(访问者)。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所以直到现在,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青年周末》2008年6月19日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