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漫 话
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古代人把每月的初一,称为“端一”,以此类推,当然初五就可称“端五”了。但“端五”怎么又可以称“端午”了呢?这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来自《说文解字》:“午”即“牾”字,“牾”有“逆”的意思,意谓五月初,正是阴气逆转,阳气升腾上扬之时,所以“端五”就是“端午”。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诞生于八月初五日,为避讳,将“五”改成了“午”。
其实端午节是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节日。明代学者谢肇制在他的著作《五杂俎》中就说:“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他一口气就写了十多种:“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饮菖蒲也,悬艾也,作艾虎也,佩符也,浴兰汤也,斗草也,采药也,书仪方也(指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而又以雄黄入酒喷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花样确实繁多。其目的除了祭祀和纪念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时至仲夏,蚊蝇孳生,毒虫繁盛,易生疫病,故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或“恶月”,人们认为岁时至此,五毒俱生,群魔毕至,为防患于未然,先民们乃借此节日,统一行动,祓除不祥,去瘟避疫,保持身心康泰。 《上海老年报》2008年6月3日 昌东
-
« 上一篇:
今日收到邮件
-
河流洪水的类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