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框框

发表于 文摘 分类,标签:

         交 友 的 框 框 
 
   孔子“毋友不如己者”一语,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不少人奉为交友的“原则”。贾岛“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可以算作对此语的最明确的注释。其实,孔子的原话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主忠信”三字在前,其义显然是说“为人要注重忠诚守信,勿与道德品质不如己者交朋友,有过失不要害怕改正”,而把此语理解成“不和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未免断章取义。若交友只选择才能、地位、名望等与自己相等或高于己者,那将失去多少值得交往的“主忠信”和有趣的朋友?而若真如贾岛所言,选择朋友如同求师,岂不太累?

    有人主张只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即所谓“同类相从,同气相求”。然而,作为普通人,生活的圈子本就不大,很可能是志同道合者寥寥,甚至于无,只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岂不是把各行各业中值得交往的人排斥在外吗?杜甫有诗云:“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我赞同诗圣的观点。

    有人声称“不与富贵者交”。出此言者,似乎是一身傲骨,其实却不免流露出心理上的自卑。富贵者,只要不是“不义而富且贵”之人,不是以富贵骄之人,为何不能与其交往?古今之富贵者中,不乏高情雅致之人,特别是古代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大师,有不少是富贵或曾经富贵过的人物,他们虽然故去千百年,我们仍在读他们的作品。若今天有幸遇上此类高人,并且能够与其交往,那真是“三生有幸”!

    有人主张“只交与己有用之人”。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一个好汉三个帮”,能与对自己有用者结为朋友,当然是好事。然而,交友以“有用”为目的,只想着朋友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则很可能变成势利之交。古人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这样的友情往往经不住考验,因利益冲突而反目成仇的朋友并非罕见。

    我认为,大凡善良坦诚,有情、有义、有趣,不以“权”、“钱”二字论人高低者,无论是何地位、有无学识,皆可为友。我们只要敞开自己的心扉,打破种种交友的框框,与人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定然朋友多多。《人民法院报》2月23日 梅桑榆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