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报现状及前景分析

发表于 集报理论和集报知识 分类,标签:

                                      中 国 集 报 现 状 及 前 景 分 析

                                    

                                                                     作者      李润波

 

 

    中国当代集报活动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源于专业作家、业余作者以及经常为机关单位写材料的读者,他们为积累写作素材,经常裁剪各报刊有关文章,后来随着报业的发展,报刊品种不断增多,报头、栏目越来越讲究,于是就有人开始下意识地积累整张报纸和整份期刊。到1984年,杭州有位名叫娄时伟的工人首先在报纸上刊登要求交换各地报纸的消息,唤起许多默默集报者的积极响应,中国当代集报活动从此拉开序幕。1990年前后各地自发产生一些民间集报组织,尔后又经过数年发展,集报爱好者的数量达到巅峰。有资料显示,当时全国集报爱好者约有百万余众(如果将以保存资料为目的的那部分人士计算在内,可能200万都打不住),可谓声势浩大。然而经历十几年时光的洗礼,现在这支庞大的民间集报组织已明显瘦身,各地民间集报组织也自然解体不少,一批盲目从众者自动出局,留下来的是一批矢志不移的集报精英,分列在中国报业集团集报分会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旗下,阵容整齐,步调一致,稳步而有序地开展着集报、展报、研报等方面有益活动。

       集报界出现如此局面,表明中国集报已经走向成熟。

       集报活动走向成熟,最主要标志就是集报已经基本脱离了原始的以报易报方式,进入有价交易阶段。当代大规模集报活动的出现源于工薪阶层,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情趣逐渐浓厚起来,八小时之外差不多都属于自己安排,为充实业余生活,满足求知欲望,有条件接触报刊的同人便开始着手集报和剪报并逐渐走出区域,开展交流活动。新报常见易得,当地搜寻加异地交换是主要收藏渠道,发展品种很快,成果显著,但历史价值不充分,所以,应该说当代集报活动起点比较低。由于人们在初始集新报时,并没有考虑到以后能否增值,能否进入市场化经营,故初期集报者完全属于娱乐性收藏阶段(笔者也幸列其中)。娱乐性收藏最大特点是负担小,没有精神压力,而且见效快,缺陷就是很难将集报提高到应有地位。在当时的世人眼里,集报就是一项简单的消闲文化活动,致使集报项目在中国收藏界的地位一直徘徊在最底线。

       报刊和其他藏品有所不同,它的收藏价值取决于年代和所报道的事件,不同时期的藏品,有否重大新闻,其收藏价值相差甚远。过去大多数集报者不注意这方面因素,万人空巷地追寻新报以图增加品种和数量,现在情况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市场的形成,人们开始将历史老报、号外、大型庆典报作为最热心的收藏目标,报刊收藏由娱乐型转为投资型。

       笔者分析,中国集报活动呈现这样的趋势,来源于三个方面影响:一方面是自身内部出现心理升级。经过一个时期集藏经验,集报者切实感觉到收藏的真实意义,就在于收藏某一物品的历史,所以应该将眼光向前看,将手向前伸,伸得越远越好,于是历史报、要闻报成为新宠。二是受社会其他收藏门类发展的影响。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叶集报活动融入收藏界之后,受各种会议、文献资料、展览和收藏刊物等多元因素的影响,集报者认识到圈内自然形成的一些误区,所以尽快调整自己心态,及时走出误区,顺应收藏大势的发展。第三方面也是最主要因素,即来自于异军的突入——一批智识型实业家突然入围,将老报纸的收藏作为投资新目标。最近几年,北京、上海、四川、沈阳、河南、安徽、长沙等地一批卓有成就的实业家,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市场预测经验,果断将投资方向确定在尚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文化门类上来,其中包括老报刊收藏。原来几百元一件的历史珍品报,圈内人士交流都感觉吃力,而在实业家眼里,几千上万的东西毫不犹豫地就可以成交,而且时常发出讯号:别考虑多少钱,有珍品就拿来。笔者一件191211日整版红印《申报》,上边刊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消息,是中国百年发生的最大事件的见证,从历史价值讲极为珍贵,可卖主在6年前想卖1000元都没遇识主,2002年笔者获知消息,诚意要买,结果开价已到3000,经交涉2400元成交。现在想来这样的珍品极难遇到,能见一面就是缘分,怎么还有斤斤计较的余地呢!去年有位看中,开口递价就给两万,但没有出手。因为这样的东西一旦脱手,何时再见已很难卜,很可能一生将与之无缘。

       解放战争时期重大战役胜利时载有特大标题报(尤其是整版红印庆典报),原来没有人刻意收藏,倒是笔者出于办展效果考虑,从2000年开始主动征集,初始每件对开大报在一二百元,后来三五百元,2004年已到千元大关,现在一些大买主介入后,开口就悬数千征集,特殊者敢应到四位数。这种现象曾引起原始集报者极度不安,觉得没法玩了。其实我倒觉得是件好事,正是由于他们的加盟和认识,才使诸多历史珍品老报,得到社会应有重视,使得集报在中国收藏界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客观地将集报领域抬高了一个层面。

        据分析,实业家投资老报刊的目的不外有四类:一种是愉悦身心,在商务工作疲惫和各种应酬厌倦的时候,把藏报和赏报作为一个休闲项目,利用工作之余享受一下历史文化的熏陶,这个目标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二是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经营。如北京的建筑商王川先生和金穆之女士出资百万将中国书店一个报库买断,把经营生日报作为一项业务来做,短短几年,搞得有声有色(时下,生日报经营在全国大城市已经搞得很火,大概有三十几家取得了成功,这对提高老报纸的社会知名度,大有裨益)。三是作为增值保值手段。一些精明的实业家看重老报刊的收藏价值,认为特殊报刊将来大有增值潜力,于是集中力量广泛收集号外和庆典报,囤积居奇。四可以作为特色文化项目搞公益展出,用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如四川潘建川先生投资数亿,建起国内第一家民间抗战博物馆,在征集实物过程中,意识到历史老报纸的资料价值,投巨资从民间和拍卖场购入多件能够见证抗战胜利时刻的报刊。河南企业家高万忠先生,是个煤炭经营商,在经济收益比较乐观的前景下,开始介入收藏领域,五年间投资600多万,用于收集大量老电影海报,成就不凡,令同道艳羡。去年还利用藏品优势,在海南成功协办全国第十四届电影金鸡奖颁奖大会,一时名声大操。最近他又开始钟情历史老报纸收藏,而且入手起点很高,专找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报收藏。河南红色文献收藏家杨翔飞现在也开始着手老报刊收藏,而且看准了就拿,不惜大价,单刀直入,特别对红色套印的大事件报,三千、五千就地坐收。

       除此以外,拍卖场的竞买表现也可以透视老报刊的投资前景。据我所知,中国书店自1996年就开始在每年的秋季书市展销期间,组织一场拍卖,以古旧书为主,但也有期刊,行家估价都比当时流散市场要高些,如民国一般创刊号,五份估价800元,1928年《电影月报》前6期合订本估价2800——3200元,1938年《百美图》杂志前71200——1500元,基本都没有超出估价便成交了,有的甚至无人举牌,可见当时人们对此普遍了解不多。最近几年的书刊拍卖场,实业家直接和委托人参与老报竞拍的逐渐增多。2004年,9月,中国书店秋拍时出现一份晚清教会期刊《六合丛谈》,估价1500元,结果经过激烈竞价,16500元成交。20055月,中国书店举办的图书拍卖会上,出现一份《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笔者自忖圈内识此报者不多,决计拿下。为把握起见,事先和主持拍卖的彭总通了电话,预计不超15000元即可成交。不料,场上竞价十分激烈,从3000元起叫,眨眼间就上了10000台阶,为唬住竞买者,笔者打肿脸充胖子一开口直叫15000,没想到仍有十来块牌子继续上举。再冒火又叫出一个超出心理承受的价位——25000,仍有三位不知来历的买主紧逼不舍,结果最终以31000元被一女孩拿走。这两件教会刊物都超出估价10倍成交,同场还有一批参拍的晚清报和民国珍品报刊也被超过估价数倍的价格,眼睁睁被人拿走。而且竞买者几乎没一个熟脸,都是圈外人士。这就意味着培育这块宝地的,不仅有业内人士,更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实业家、文化专家在积极参与。珍品报刊收藏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拍卖场上如是,旧书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5年前在旧书肆里,不论什么事件,只按时代论价,清代普报每件100元,民国普报每件3050元,现在,都翻了几番,大事件报则装入镜框,高悬在墙壁上,标价数千上万不等。上海福州路旧书市场东北角一摊位,长期摆放十几件晚清到民国期间珍品报,价格大多在20006000之间,据当地朋友说成交了不少。前年10月看中几件,因囊肿羞涩没敢问津,去年6月再去找,一件都没有了,看来生意的确不错,特别一件抗战胜利时的彩色4开画报,标价6500元,当时怎么看都觉得价高,去年抗战胜利60周年,觉得那件是个亮点,想下决心拿到手,结果到那里一看,早被人拿走了。不要说固定商位,就连地摊也不一样了。过去逛地摊,只要看得上眼,你怎么说怎么是,卖主基本不懂。现在情况变了,你立摊前还没发问,他先给你讲出一大堆报业史话来,而且你若流露出嫌贵的意思,他还能举出这件报刊在某某市场成交价位。这一切充分表明,报刊收藏市场也在日趋成熟。

       报纸在中国的大量出现,不过一百多年时间,但中国百年,风云变幻,报纸作为社会活动载体和媒介,尽管几经罹难,但仍沉积很多,所以对老报刊收藏应抱有足够的信心。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常有报友询问,今后集报大势如何?

       笔者凭直觉判断,至少有五条大路,摆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集报者面前:第一是常品报,包括新报和旧报。此类报纸容易得手,可以满足大多数集报爱好者特别是刚入门的集报朋友需求,资深藏者则收集文革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有些特色的报纸。这些报纸具有升值空间,但不会升幅很大。第二是大事件报。满足那些关注国家大政发展的藏友和筹备举办政治类展览的报友。此类报纸因受众面大,有很大升值潜力,故可以作为实业家投资方向。第三是美术艺术类报。此类报可以满足对艺术资料收藏兴趣浓厚的同志。随着国家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故美术艺术类报纸也有很大升值空间。第四是号外、喜报、庆典报。满足于猎奇心理较深的藏友和善于参加社会文化展览活动的报友。此类报升值空间较大。第五是专题报。专题报刊具有很强的资料价值和历史价值,成系列收藏,非常适合搞专题研究和展出。安徽著名藏报家冯艺先生最近一直紧紧追踪历史体育专题的报刊收藏,目前业已收集到自晚清到当前各个历史时期有关报道体育运动消息的报刊近千件,打算在2008年奥运会前夕举办中国体育史料展。搞专题报收藏和研究需要特定条件,即一定为资深集报者,藏报量极其丰富,有条件分离出专题内容,如果刚入手就想搞专题,很难成功。                      转帖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