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集 报 的 宣 传 工 作
作者 李成文
集报是一种大众文化收藏,但因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在收藏界还不能和深入人心的集邮相提并论。面对现实,我认为,搞好集报重在宣传。根据本人及临沂集报的成果,结合全国集报的现状简论一个集报宣传问题。
一、集报宣传要有热心人参予。集报作为一种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收藏门类宣传需要更多的热心人;以临沂集报为例,临沂集报之所以有现在的好形势,就是因为有了张玉明、赵斯华两位热心报友的穿针引线式的联络丁思德、姚洪川、李成文等人,五位报友的热心宣传联络更多的报友。临沂报友不记个人得失,出场地、出费用、耗精力,几乎倾其所有,全力以赴,团结合作,和新闻界、报社、电视台和收藏界的朋友沟通,使多位报友多次上了电视、上了报纸,让媒体及读者认识了集报,有了认同感才使临沂集报一步步走向了辉煌。
二、讲团结才有凝聚力。报友联合,团结是基础。报友来自各行各业,心态不同,但目的明确,共同点就是集报,报纸是教人怎样做人的集报自然应该讲政治、首先要团结,所以讲团结才能有凝聚力。如果报友各怀异志,争权夺利,临沂集报也不会有当今的大好形势。
三、报友组织起来了,要成立协会,要扩大集报的影响,报友们的力量有限,怎么办?当然要协调好各个相关环节。怎么协调呢,我个人的实践是,以诚待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机会和相关人员,相关部门协调好关系。
2000年9月20日会展中心举行的全国农村适应型工业品博览会上,我在寻找报纸的过程中和梅鲁生不期而遇,和他谈到我集报及取得的成果,并请他代订下一年的《沂蒙生活报》;不久,梅先生亲临我处,除订报外,他即时采访了我;采访时,我电话请来赵斯华、姚洪川报友,一为配合采访,二为和梅先生交朋友。通过这次采访订报交往,又得知梅记者也集报,不久,11月16日《沂蒙生活报》发表了梅记者采访我的专稿。2001年3月份,临沂市电视台《蒙山沂水》栏目编导孙立群等又根据梅先生采访我的专稿前来采访,并在3月3日播放。当年10月底临沂电视台徐兴国根据姜自余写的我集报的文章来采访我,我又请来姚洪川报友,这才有了后来徐记者发往山东电视台播出的我和姚报友的事迹等等,以此为契机通过这些新闻界朋友、临沂报友频繁交往媒体、临沂报友名声大噪。这些成功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协调发和新闻界同仁及邮政报刊发行部门等相关方面的关系时,无私相助真诚交往,共同提高就是成功的法宝。
四、使命感和无私奉献是集报宣传成功的重要环节。通过个人的集报宣传实践,深刻认识到,成功的集报宣传是要有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当今时代,集报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办汇刊需要资金,宣传报友拍照买胶卷需要冲扩费,联系报友及有关方面需去出大量电话费,访报友需要车资;这些其实就本人而言是很困难的,下岗多年、生意巨额亏损,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无可指责,因为集报宣传是无人强迫的。但就是因为有了使命感,有了奉献精神,才激励我们不惜代价为集报宣传而殚情竭虑,一年余我购胶卷十几个加上冲扩费就耗资千元。但成果是喜人的,有三位报友经我报道上了报,见报稿也逾70多篇,这些个人经历的事例说明,奉献精神和使命感是搞好集报宣传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
临沂集报之所以取得成就,就是有了许多有责任感的热心人,讲团结、讲奉献,形成凝聚力,协调好各个环节,才用心血、汗水、用真诚换来了今天的辉煌。
转贴
-
« 上一篇:
专题集报与传统集报的差异
-
集报乐无穷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