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发表于 集报理论和集报知识 分类,标签:

                                         集报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2006年3月,黄伟辉在广东惠州图书馆举办惠州市首届个人珍稀报纸展览会,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次展览从黄伟辉收藏的3000余份报纸中遴选出近100种1000份分类交叉展出,其中丝绸报、塑料报、手帕报、雨伞报、名片报、布报及大量创刊号、停刊号、号外和清朝、民国等珍稀报纸首次与读者见面。展览期间,共有近两万人次参观,惠州市领导、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国集报协会领导也参观了展览。活动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独特,并且免费对市民开放,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民营经济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惠州日报、惠州电视台、惠州广播电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
    与报纸结缘
   黄伟辉集报始于1996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 从博罗县湖镇中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惠州商业学校,并有机会走进学校的阅览室,看到丰富多彩的各种报纸。有一天,他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一位退休教师写的关于报纸文化的文章,他才发现普通的报纸然蕴涵了如此丰富的知识。
    从那时起,他就非常留意收集报纸。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们回家时,他总不忘提醒他们:给我带几份当地的报纸。后来,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了他的爱好,慢慢都主动给他带报纸。参加工作后,他的集报的干劲更大了。工资除了吃用、日常开支等大部分都用于集报了。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邮寄十几包报纸与全国各地的报友交换,每当把自己的余报寄往全国各地朋友手中,仿佛寄出的是喜悦和渴望;每当收到各地报友寄来的余报,感觉收到的是幸福和财富,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为了丰富种类,黄伟辉一有空就到各个报刊亭去“挑”报纸,还经常到各地的图书馆查找旧报。每当报社出特刊或者纪念刊、号外时,他更是早早地作好了买报计划。香港、澳门回归期间,他都是提前半个月向报社汇款直接邮购。去年,各报报道的诸如神舟五号、六号发射成功号外,只要报摊上有的报纸,他全部都买下来。
    到废品收购站去“淘宝”
    十年来,黄伟辉痴迷集报,花费近万元,行程一万多里,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广东。黄伟辉每到一个城市,他不是去观看当地的名胜古迹,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报刊亭、邮局,购买当地的报纸,然后把收藏起来。有一次,他到韶关旅游,买了一份《韶关日报》。那时刚好下着大雨,黄伟辉便把报纸紧紧地攥在怀里,回到住宿处他已是浑身湿透,但报纸还是保护得好好的。他当时真是开心得有点热泪盈眶。还有一次,他在梅州买了一份《梅州日报》,回来后却怎么也找不到,若有所失的他最后特意打电话叫朋友邮寄了一份。
     在黄伟辉看来,集报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离校之初最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集报。每逢节假日,黄伟辉不逛商场、公园,废品收购站、图书馆、古玩市场、旧书报市场是最好的去处,并到各个废品收购站去“淘宝”。在废品收那堆积如山的破烂中,找呀、翻呀,累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蓬头垢面。他手头上收集的一份50年代的《文汇报》就是从废品收购站收集到的。一次,他听说东莞一位企业家收集有清朝的报纸,不辞劳苦两次专程从惠州赶到了报友家,等候了一天,报友被他执著的精神感动了,终于捧出了收藏多年的报纸。平时为了得到一些地方样报,黄伟辉还努力写作,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投稿,换来了各地的珍贵报纸。
    黄伟辉说,能收集这么多报头、报纸珍藏版,少不了朋友、同事们的帮助,同事出差回家,给他带回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当地的报纸。当中也有不少让他感动的事情。公司看门的肖大爷见一些外地的乘客往往会把看完的报纸留在车上,就到清洁工那里收集了这些报纸送给黄伟辉。还有一次,到一个老干部家,老同志指着自己的一大堆报纸说:“想要什么报随便挑。” 半天精挑细选后,弯弯的腰已累得直不起来。那次他从老干部家获得近百份报纸,凡是能装的袋子他都装满了。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没到门口就叫开了:“弟,你看,我今天收集到这么多报纸!”有一位当地的朋友为他收集了三十多份报纸,其中有他久久觅寻军报,如获至宝。
    2000年8月,他意外得知《深圳商报》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除正报外,还专门出版出报128版纪念特刊,8月26日,一大早他就守候在报刊亭里,当天报纸为每份20元,他一口气就购买了5份。
   十年痴迷集报近千种
   走进黄伟辉的家,就如同走进报纸的博物馆。地板上、床底下、铁架上、书柜里堆放的全是报纸。他收集的有日报、晚报、党政机关报、解放区报、中央报、省市报、企业报、文革早期报、清朝时期的官报和外国报纸,共近十个国家近1000种3000多份各种类型的报纸,其中有很多珍、稀、奇、贵的报刊,其中珍稀奇特报有:丝绸报、塑料报、手帕报、雨伞报、名片报、布报;还特殊时期报纸,如延安解放区《群众日报》,民族特色的藏文《西藏日报》、维吾尔文《新疆日报》、壮文《广西民族报》、朝鲜文《吉林朝鲜文报》等;外国报纸,如美国的《侨报》、日本的《朝日新闻》(日文)、前苏联的《真理报》;以及大量港、澳、台地区报纸及大量创刊号、停刊号、号外及清朝、民国等罕见报纸。
   黄伟辉在集报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分目录装包和保存的方法。为了使收藏的报纸不发霉变质,他每个月都要花几天时间整理报纸。为了防潮、防虫,黄伟辉还专门准备了一些樟脑丸,放在存放报纸的木柜里。“然后用隔绝空气的薄膜塑料包装好,保持报纸的干燥。”他说,这样收集的报纸保留时间会更长些。
   多年来,黄伟辉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积攒两千个报头去实现一个愿望——办报展。虽然他出身贫困农民家庭,可他太爱读报了,在为生计四处奔波之时,他从没有放弃集报,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日子多么拮据,他都要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报。白天应付忙乱的工作,晚上他不顾劳累坐卧“报堆”。 每当置身于书山报海中,“精神富翁”的感觉就油然而生,手捧“散装的百科全书”就像怀抱自己的孩子,爱不释手。在他的影响下,他爱人和弟弟也对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集报是 “人生一大快事”
   黄伟辉表示,集报已成为自己“人生一大快事”。他说,一尺见方的版面,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天下风云、国事家事在这里化作红的套题,绿的图案,闪光的文字。一条条准确的消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宛如一缕清新的风,使人心旷神怡。
   黄伟辉坦言,集报不但是自己的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追求。虽说集报是件苦差事,但他却苦中为乐。黑龙江的同事春节回家给他带来了一捆当地的报纸,令他喜出望外。四川一位打工朋友从老家给他带来了一摞当地的各种报纸,令他感动不已。江西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六老师给他寄来了收藏多年的报纸,其中不乏年代久远的老报。
   黄伟辉对自己所集的每份报纸都倾注了感情,并视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双休日或者晚上,他都陶醉在报纸的世界里。那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的报纸和萦绕在心间不散的美丽文字,曾陪伴了他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抚慰了多少艰难的岁月。每当他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寄来的报纸时,心里就格外地激动,眼前的时刻因为这些而快乐和满足起来。他几乎每天都要翻看报纸,一来可以清扫灰尘,二来是心魔作怪,一天不看不舒服。如果哪天没有收集报纸,就格外的烦躁和失落,睡觉都不安稳。因为集报,他放弃了许多业余爱好,许多人不理解他,说他是不务正业。他全然不顾,认为 “集报中自有黄金屋” ,也有“颜如玉”。黄伟辉如是说。他还表示,把集报当成一项事业永远干下去,收集更多报纸,将来筹建一个名副其实的个人报纸展览馆,免费对市民开放。  
   黄伟辉重视的并非报纸收集的数量,还在于享受收集过程中学习的快乐。因为报纸,他爱上了读报,对报纸版面、栏目安排、标题制作、报纸定位也有所研究。读透了一份报纸,对他写作也有很大帮助。至今他已出版了五部图书,还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120多万字。 
   “以报为友,无忧无愁;以报为伴,常补遗憾” 。黄伟辉就是这样一个人,把集报当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视为一生的乐趣,以报为伴,醉心于报,同时也充实了生活,充实了人生。      作者: 张明光    转贴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