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是散装“百科全书”

发表于 集报人物 分类,标签:


                          报纸是散装“百科全书”   
  
        米黄T恤,浅灰色休闲裤,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当年仅32岁的银熙君出现在眼前时,记者实在很难把这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和“集报大王”的名号联系在一起。   “在集报界,一般的收藏家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集邮、集钱币,集报的却很少”,银熙君告诉记者:“我从1992年念高中时开始集报,那时只有19岁,应该算是全国最年轻的报纸发烧友。”   
       “读报是我的生活方式,我一天不看报就浑身不舒服。集报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他这样说。   多年来,银熙君为集报花费10万多元,行程10万里,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先后收藏有古今中外各类报纸2万多份,成为名副其实的集报大王。 集报牵线来深圳   复杂的事物都起源于简单,银熙君开始集报时,也纯粹是出于对报纸的喜爱。“最初是剪报,后来觉得剪报不便查阅,信息不全面,就变剪报为收集整张报纸。兴趣一形成,就一发不可收。”   1992年末,银熙君在《收藏》的创刊启事中发现该杂志的内容包含集报,他给《收藏》杂志社寄去一封信。因为这封信,银熙君从此和集报界的朋友建立了联系。这样,银熙君的集报生涯便由盲目走向了专业。   1994年,在湖南省邵阳市工作的银熙君听说当地的大学打算处理一批废报纸,他飞速赶往,表示愿意全部购买。对方见他求报若渴,原本打算论斤处理的废旧报纸硬是以两毛钱一张的价格卖给了他。“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一月工资也就400来块,这一买就花了200多块钱。”   
        《申报》是我国报业发展史上一份举足轻重的报纸,自然也是许多报友倾慕的珍品。为收藏《申报》,银熙君四处打听,经过多年寻觅,终于获知安徽有位收藏品商人打算出售一张1880年出版的《申报》。商人开价800元,虽然觉得价格偏高,但痴心的银熙君仍然照单全收。   银熙君在集报过程中广交报友,结识了在深圳市沙井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卢汉旺。1999年8月,沙井街道办需要一名文职人员,卢汉旺就把银熙君介绍过来。“可以说我现在的工作也是集报牵的红线。”   
        十几年来,在读报集报的同时,银熙君迷上了文学创作。他先后在全国各地40多家报刊上发表200多篇文章,三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虽然未曾进入大学深造,但是报纸增长了他的知识,让他自学成才。“报纸是散装的百科全书,它丰富了我的人生。” 与报友广泛结缘  
     集报以来,银熙君与全国各地700多名报友经常保持联系,其中有报社老总,有大学教授,有编辑记者,也有志同道合的工人、农民、军人,大家在集报活动中结下了深情厚谊。   
银熙君说:“集报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追求。多年来,因为集报,我衣着俭朴,生活简单。集报要经常走访报友,寄报并写信交流,同时我也收获了友谊。”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罗同松从1995年以来与银熙君交流报纸数十次,并经常向他约稿;辽宁阜新军分区副司令员程庆光写的《集报》,第一批发行就亲笔题字向他赠送。我国当代资深的集报家、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给银熙君题词鼓励:“欲致其高,必丰其茎;欲茂其末,必深其根。熙君同志从事这方面的收藏,成绩斐然,可谓根深而茎丰。”在方汉奇教授的鼓励和全国各地报友的支持下,今年3月28日,银熙君与现在的同事,也是集报爱好者的卢汉旺联合创办《深圳集报》,用于与各地报友进行资料交流,受到普遍好评,还被中山图书馆作为珍贵地方文献资料收藏。 藏品主攻号外  
     积跬步,致千里,经过十余年的收藏,银熙君现在的藏品已经相当可观。银熙君对自己所集的每份报纸都如数家珍,并视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目前他藏有1880年(光绪六年)出版的《申报》、《人民日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系列号外在内的古今中外报纸11000多种,其中试、创、停刊号2300多种,号外380多种。此外还藏有1919年出版的《博物》等创刊号期刊1800多种。      银熙君集报的特点是收集珍、奇、特,其中不乏报纸中的“稀有品种”,用整版布票印制的《布票藏报》,能根据光热程度变换色彩的《科技与生活报》,手掌大的《名片报》、《门券报》、《信封报》等等。还有带民族特色的藏文《西藏日报》、维吾尔文《新疆日报》、壮文《广西民族报》、朝鲜文《吉林朝鲜文报》等;外国的报纸如英国的《莱斯特集使报》、日本的《读卖新闻》、朝鲜的《平壤日报》、美国的《中华论坛报》、法国的《欧洲日报》……   细数家珍,银熙君认为自己藏品中的精华有四类,即创刊号、号外报、文革史料报、党报党刊的创、停刊号。四者之中,银熙君尤好收集号外报。他告诉记者,号外之所以进入他的视野,是因为具备两个特征:其一,逢大事而出;其二,发行量有限。前者决定了它的社会意义,后者则有利于升值。他认为除了创、停刊号,报纸中最值得收藏的就数号外。  
     在银熙君收藏的380份号外中,他最珍视是《人民日报》的系列号外:   196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号外》;1965年出版的《我国又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1966年出版的《我国进行含有热核材料的核爆炸成功号外》……   说起报纸号外,银熙君知道《深圳特区报》曾出版过两次号外,一次是在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时,另一次是在2004年神舟五号成功上天时。1997年他还在内地工作,所以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号外他没能收集到,为此他深感遗憾。 变独乐为众乐  
      随着藏品与日俱增,银熙君渐渐意识到单纯的数量增长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我现在的藏品不可谓不丰,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把已有的藏品分类,做好专题。在分类的同时,系统地研究报纸。很多搞新闻史研究的教授苦于没有资料,我这里却有大量的报纸原件,只要细心钻研,也许能做出些学问。”他还告诉记者一个计划:倘若有一天自己的研究真能有所成就,还要出版专著。作为收藏家,银熙君一直希望自己收藏的报纸能让更多人看到,去年他终于圆了这个梦。2004年是他人生中光芒四射的一年。这一年,应邀请他先后在宝安、龙岗等地举办了4次报纸期刊收藏品展览。2004年2月27日至3月2日,在沙井市民广场展览厅举办了期刊创刊号展览,这是特区历史上第一次期刊创刊号收藏展。  
     提起这四次展览,银熙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看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能够让自己的宝贝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件非常快乐、让自己很有满足感的事情。现在他正积极筹划,打算今后把展览办到居民社区里去。银熙君说:“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有别于北京、上海、广州等老城市,所以在深圳搞集报的人凤毛麟角。办展览,一来可以丰富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二来也可以推广报刊文化。” 关于未来,银熙君勾画出美好的蓝图,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报纸博物馆,把自己的藏品全部纳入馆中,供大家欣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中国报纸的过去。 2005-09-13 朱文蔚 刘莎莎/文       转贴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