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 乔大川
北京军区的前身是华北军区,华北军区是由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合并而成的。北京军区的报刊,随着部队编制体制及任务的变更,不断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
晋察冀军区时期的报刊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在山西省五台县成立,随即移至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阜平县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创建的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饱受国破家亡之苦的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使晋察冀军区的部队迅速扩充。战争的实际急需创办一张全区性的报纸,以宣传党的政治、军事主张,传达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充分反映晋察冀军民的斗争生活,揭露和打击日伪的腐朽文化。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在着手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就指出,办个党报,是打仗和开拓根据地都迫切需要的头等大事。
《抗敌报》
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创刊,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机关报。《抗敌报》是在党领导下的敌后大战区创办最早的一张党报。创刊初期,编辑部主任由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由沙飞和洪水担任副主任。出版24期后,由邓拓担任编辑部主任。
《抗敌报》开始为四开两版,3日刊,黄毛边纸石版单面印刷,发行1500份;从第12期改用新闻纸双面印刷,由两版扩为四版,通过军邮和地方抗日动员委员会向军内外发行,到1938年2月发行2500份,至同年7月发行量增加到3000份。
邓拓在《〈抗敌报〉50期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阐述了《抗敌报》的任务:"它要成为边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它要代表广大群众的要求,反映和传达广大群众斗争的实际情况与经验,推动各方面的工作,教育群众自己。但同时,它又从广大群众的推动与帮助中,得到本身的进步。它是群众的报纸,它推动别人,同时也受到别人的推动;它教育别人,同时也受到别人的教育,就在这样交互的推动与教育下,它才能够有今天。"1938年,陆定一在《晋察冀边区粉碎敌人进攻中的几个重要经验》一文中说:"我们应当指出,晋察冀的报纸工作确是做了模范,并给了我们很宝贵的经验。"在谈到报社的记者、通讯员时,他说:"他们的通讯员不愧是'战地报人'。"《抗敌报》坚持把自己作为落实党的决策、指示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1938年8月16日,《抗敌报》在出版了62期(其间曾改名《抗敌》油印报纸10期)后,移交给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主办(1940年11月更名《晋察冀日报》,即《人民日报》前身)。
《抗敌副刊》
1938年1月24日,《抗敌报》又增出了八开两版、每周一期的《抗敌副刊》,内容是八路军的生活和作战经验,专门指导军事斗争,只发军内。《抗敌报》移交晋察冀边区党委主办后,继续出版的《抗敌副刊》担负起军区政治部机关报的宣传任务。
《抗敌三日刊》
1939年3月9日出版,仍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机关报,石印,四开四版,初期以部队战士为主要读者对象。1940年前后,晋察冀军区所辖各分区和平西等地区有了自己的报纸,《抗敌三日刊》遂以部队排以上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战士。报纸的一版以刊登国内外时事为主,二版以刊登部队工作经验为主,三版以副刊为主,四版主要是军事报道。
《抗敌三日刊》是思想上政治上巩固部队、团结部队的有力武器,同时又是组织与指导部队向党的、民族的敌人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它十分注意反映并及时指导部队的整顿和训练,表扬边区子弟兵英勇斗争的事迹,先后宣传了著名的"二九"全线出击、"七七"总攻平汉线、滹沱河与陈庄等大捷、雁宿崖和黄土岭战斗歼敌1500余人、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等等。《抗敌三日刊》经历了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阶段,是在与敌人进行残酷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以及时、有效和生动活泼的宣传,在部队和根据地的广大读者中广为传播,产生了积极、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为该报200期纪念题词,称它是"子弟兵的号角,反映现实、指导现实"。李公朴称赞该报"其通俗、新颖、活泼,为各报之冠","最有价值的是它在克服子弟兵团生活、工作、学习以及战斗中的不良倾向,在使子弟兵团建立成正规化铁军的几度军事整军和政治整军的工作中,它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见李公朴著《华北敌后---晋察冀》)。《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一书对《抗敌三日刊》作了这样的评价:"它是当时边区最精彩的报纸之一,是模范的部队报纸。"
《子弟兵》报
1942年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倡议,《抗敌三日刊》改用《子弟兵》的名称。聂荣臻说:"我觉得'子弟兵'是个很好的称呼。这个称呼反映了我军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亲缘关系,我们军区的报纸就改称《子弟兵》报吧!"
《子弟兵》报1942年1月初刊,四开四版,始为3日刊,后改为5日刊。该报仍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机关报,是我党我军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张报纸,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人民军队主要的报纸之一。
《子弟兵》报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思想,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指导部队的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辅导官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宣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和国内的抗战形势,反映敌后军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崇高的革命理想鼓舞广大指战员的斗志,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子弟兵》报对晋察冀地区我军进行的重要战役、战斗,对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威震平津、平西、平北和北岳、冀东的人民武装斗争,对人民战争的伟大创造---地雷战、地道战、交通战,以及在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英雄集体,都及时地在报上重要的位置,以充分的版面,并配上热情的言论,予以详实的报道。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经过《子弟兵》报和兄弟报刊的连续、深入的宣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还有"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地雷大王"李勇和"神枪手"李殿冰等,《子弟兵》报也都作为重大典型进行了突出的宣传。《子弟兵》报还对国际友人白求恩、柯棣华大夫的事迹,以浓墨重彩作了连续的、多侧面的报道。
1947年7月以后,《子弟兵》报对石家庄、大清河、保定南北等战役作了突出报道,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介绍战斗经验,宣扬我军战绩,表扬英雄连队和人民功臣。我军进军大西北作战开始后,报纸及时发表了《坚决勇敢展开追击战》、《争取解放兰州胜利》、《打到宁夏去,消灭胡马匪军》等指导性很强的社论。报纸真实地反映了军民并肩作战的许多动人场面。《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对这段时间的《子弟兵》报作了这样的评价:《子弟兵》报"具有高度的指导性、思想性和战斗性,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华北军区时期的报刊
1948年5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合并,组成了华北军区。
《华北解放军》报
平津战役胜利后,华北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部队进入整训阶段,部队建设开始向"正规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当时,全军各部队办的报纸虽然数量很多,但在大范围内较有影响的报纸仍然很少;同时,中央军委和多数大军区都没有本级的报纸,这就使创办《华北解放军》报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朱德、聂荣臻、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华北解放军》报的创办工作极为关心。朱德总司令亲笔为《华北解放军》报题写了报头、题了词,对办好这张报纸提出了具体意见。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对报纸的创办提出过许多具体意见,多次找负责创办报纸的同志谈话,要求报纸要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指导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解放军》报的创办也很关心,陆定一部长、胡乔木副部长经常过问报纸的筹备情况,对报纸的筹办给予了大力支持。
1949年8月1日,《华北解放军》报正式创刊出版。报纸刊登了朱德总司令的亲笔题词:"学习正规化,保护国防"。《华北解放军》报为华北军区党委机关报,1955年5月5日改为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1954年4月之前,该报由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科编辑出版;1954年4月之后,改由军区政治部华北解放军报社编辑出版。报纸为铅印四开四版,有时也出版六版或八版,始为5日刊,后改为3日刊。《华北解放军》报从1949年8月1日初版到1955年9月14日终刊,共出版621期。
《战友》杂志
华北军区组建时创刊,改为北京军区时停刊。文化半月刊,八开本,每期46个页码。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编辑,华北军区政治部出版。
《解放军画报》
华北解放军报社编辑出版的以新闻照片为主的刊物。
《军政通讯》杂志
1948年8月创刊,对内刊物,小32开本,华北军区出版。主要内容为传达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军区党委的指示,根据需要不定期出版。
《通讯业务》杂志
华北解放军报社编辑出版的以新闻业务研究为主的刊物。
《华北解放军画刊》
华北解放军报社编辑出版的以美术作品为主的刊物。
《华北解放军增刊》
主要刊登篇幅较长和保密性较强文章。
北京军区时期的报刊
《战友报》
1955年10月,北京军区政治部根据总政治部《关于全军报刊调整的规定》发出通知,宣布《华北解放军》报停刊,另行出版《战友报》。通知明确指出,《战友报》是北京军区党委的机关报,在军区党委和政治部的领导下,依据党的总路线和党的建军方针,面向连队,以广大军士和兵为主要读者对象,紧密联系群众,联系实际,进行宣传鼓动。 《战友报》1955年10月1日正式出版。报纸开始几期为四开二版、3日刊,后改为四开四版、周3刊;经过2000年下半年几期试刊后,《战友报》于2001年1月1日正式改为对开四版,仍为周3刊。 1955年10月,北京军区政治部在关于出版《战友报》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战友报》的任务是: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军思想,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军士和兵,鼓舞他们为解放台湾、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而斗争;紧密围绕部队作战、训练及其他中心任务,交流连队工作经验,指导连队建设。 1994年9月20日,军区对战友报社的任务作出了重新规定,即:负责《战友报》、《华北民兵》杂志的采编、出版、发行和培养新闻报道通讯人员的任务;负责电视新闻的采编报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军委、总部及军区的部署,开展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工作及其他工作的宣传;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有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政策;报道全区民兵预备役建设的新成绩、新经验;反映华北地区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入两个文明建设的情况;反映军区部队重大活动和突出典型事迹的新闻报道。
《华北民兵》杂志
按照军区党委赋予的宣传任务,战友报社除出版《战友报》外,还负责出版《华北民兵》杂志。
《华北民兵》月刊
1963年1月经北京军区报请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创刊,1967年停刊,1969年10月复刊。复刊后,由北京军区主管,北京军区政治部主办。《华北民兵》现为大16开本、64页,每期约16万字。
《华北民兵》月刊
是北京军区党委、首长和领导机关指导华北战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舆论工具,是一份面向民兵连队、预备役部队,以基层人民武装干部、专职武装干部和广大民兵、预备役官兵,以及地方各级党组织、政府领导,人民防空、交通战备部门,广大复员退伍军人,大学、中学军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通俗性综合月刊。《华北民兵》的办刊指导思想是,服从国家改革开放大局,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致力于民兵工作改革,探索富国强兵之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
《华北军事》杂志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面向全军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军事学术期刊,是北京军区主管的主要军事学术期刊,由北京军区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该刊为双月刊,大16开,96页,双月20日发行。该刊自1991年创刊以来,已出版了73期。 该刊以"着眼部队发展、指导现实工作、荟萃研究成果、团结学术骨干、探索改革之路、展示战区风貌"为宗旨,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主要栏目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作战研究、军事训练、司令部工作、部队建设、部队管理、后勤建设、基层建设、装备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调查研究、外军研究、军事漫谈等。此外,还根据需要适时改进和增开新的栏目。
《战友科学文化》杂志
是为提高广大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而创办的月刊。1983年9月创刊,全国发行。1984年9月3日,总政余秋里主任专门为该刊题词:广大指战员的良师益友。1984年10月,国防部长张爱萍为该刊题写了刊名。《战友科学文化》到1984年12月停刊,共出版16期。
《战友报通讯》
是战友报社为指导新闻报道队伍建设,提高部队、尤其是基层广大通讯员的新闻采写能力而创办的刊物。主要用于研究部队新闻业务工作,刊登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知识,部队开展新闻报道工作的经验,编辑和新闻骨干的采编体会等。《战友报通讯》在1985年编辑部减少人员编制后停刊。
《战士与电影》
1982年2月创刊,先为双月报,后改为月报,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主办,1995年1月改为《战友影视报》。发行到北京军区部队连以上单位,并与各军区、军兵种、各电影制片厂、各影视报刊交流。《战士与电影》的办报宗旨是:面向基层,面向连队,面向战士,做军营与银幕的纽带,战士与电影的桥梁。创办20多年来,先后出版发行200余期,以其格调高昂、健康向上、特色突出、内容丰富、版面活跃,受到读者喜爱和专家好评。同时,该报培养了一大批影评骨干,在组织参加全国、全军影评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转帖
-
« 上一篇:
法文小报拍卖高价成交
-
2008的第一场雪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