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者的胸怀
张峰
1661年,18岁的牛顿进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他非凡的智慧与才华很快引起了数学老师巴罗的注意,怎么才能使这匹出类拔萃的千里马更快地登上科学高峰呢?巴罗觉得如果能为牛顿谋到一个职位,就可以使他的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可是,眼下学校并没有空缺。于是,巴罗毅然辞去了自己的职位,让比他小33岁的牛顿来接任。巴罗此举,对牛顿的脱颖而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巴罗放弃待遇优厚的职位来全力扶持新秀,一般人都因他宽阔的胸怀而敬佩。巴罗为何会有如此宽阔的胸怀时,我们不能不看到,那是基于他对科学事业的挚爱!
挚爱使人高尚,挚爱使人纯粹,挚爱使人迸发出自我牺牲的豪情,尤其是对科学对真理的挚爱。
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留学德国期间,遇到了名望很高的沃尔夫教授。在学习上,沃尔夫对他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对他多方照顾。他因生活困难欠下的债务就是沃尔夫解囊偿还的。但是,一件奇怪的、难以使人理解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天,《德国科学》杂志突然登出一篇驳斥沃尔夫某个错误观点的文章,文章的署名就是罗蒙诺索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开始议论了。有的说,罗蒙诺索夫无情无义,有的说,罗蒙诺索夫简直就是一个疯子。然而,更叫人诧异的是:支持罗蒙诺索夫发表这篇文章的人正是沃尔夫本人!
还是对科学对真理的挚爱,使沃尔夫乐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巴罗和沃尔夫都已成为科学史上的丰碑。今天,当我们仰望他们时,除了敬佩他们伟大的胸怀,更应该敬服他们对科学对真理的无比挚爱。
《人民公安报》2009年9月23日
-
« 上一篇:
千古名桥留联语
-
《行政管理改革》正式创刊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