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云的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写照

发表于 集报人物 分类,标签:

世界风云的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写照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刘 灿 2009-3-13 
    在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秘书长王起君先生的介绍下,我有幸拜访了马振予老师。马先生怕我找不到地方,在路边等我。傍晚,北京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晚,天气有丝寒意。我刚从地铁口出来,他一眼就认出了我。
    毗邻繁华热闹的北京站,治国胡同却是静谧、闲适的。很快你就会喜欢上这位可爱的老先生。他领着我往前走,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显得很精神;一脸的笑容,是那么亲切。进入这间屋子,你会发现柜子里、沙发背、桌子下、袋子里……一摞摞、一捆捆、一册册……全是报纸。他不停的给我介绍这些报纸的故事。年已七旬的他流连于行行铅字中,乐此不疲。不仅如此,他还动员起了全家……
一人集报全家“出马”
    马振予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他的祖父祖母那辈起,他们家就住在治国胡同了。他从小就喜欢体育,特别爱打乒乓球。“那时庄则栋在北新桥的22中上学,经常到我们学校(北京工业学校)来打球。”谈起当年跟国手交锋的经历,马振予颇为得意。也是在此时,马振予开始喜欢上做剪报。中学时,马振予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管理着学校部分报纸,他常常把看到的好文章留下来,分门别类地做剪报。后来,无论是到房山水泥厂工作,还是在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当高级讲师,他都没有放弃集报。“报纸是最能直接帮助人成才的。”马振予如是说。
    由于对体育的偏爱,马振予的集报内容也悄悄地向体育方面倾斜。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主题便成了马振予的追寻目标。如今,他收集到的最早一份奥运报纸是1992年7月4日的《奥运快报》。马振宇不仅自己集报,还发动全家一起集报。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当天,《北京娱乐信报》出了A、B、C三份一套的号外。为了集齐三份号外,马振予动员起老伴、女儿和女婿分别奔赴东单、天安门、王府井等地,收集号外。那天回到家,大家收获都不小,一番整理过后,马振予发现编号为B的号外没有,心里十分着急,在报社工作的女儿连忙安慰他,说到《信报》的报社去找找看。最后,家人终于跟该报社的社长联系上了。“就冲您这种精神,我也得给您找一份。”最后,总编特批的一份号外,进入了马振予的“报室”。
    如今,在马振予的带动下,他们一家人都成为了奥运志愿者,为收集奥运报纸、宣传奥运精神共同努力着。2004年4月,马振予一家被东城区政府授予“五好文明家庭”;2007年8月,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授予马振予“集报家”称号,全国仅有14人获得此称号。
33份申奥成功号外
    “世界风云的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写照”,集报50余载,马振予为自己的集报事业做了个大气磅礴的概括。这些年,马振宇花在集报上面的钱已经有十几万元了。在收集的纪念申奥成功号外中,有一份名叫《钟声》的号外让马振宇特别喜爱。“这份号外是在印钞厂印刷的,能拥有一份可不容易啦。”马振予说,这份号外是北京印钞厂制作的内部资料,并不对外发放。一番冥思苦想,马振予想起以前曾在印钞厂工作过的一位老报友。几经周折,精美的号外终于到了马振宇的手上。
    马振予共集得全国22种33份申奥成功号外和各种跟奥运相关主题的“号外”,其中包括很难收集到的《铁岭日报》、《盘锦日报》、《生活报》、《济南时报》、《云南日报》等。“一般集报需要三份报纸,一份收藏、一份展览、一份交换。”马振宇说,能收集到这么多号外,应当归功于当地的报友,很多是与他们交换得来的。
    去年,马振予还举办了“圣火传递、抗震救灾精品报展”。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传递奥运精神。除了奥运题材外,各种与“世界杯”相关题材的“号外”也很齐全。
“集报大王”笑迎四海客
马振予的家由三间小房子组成,由于临近北京火车站,而被许多人称为“报友联络站”,每年要接待全国各地的报友100多人。他不但帮助报友介绍旅馆,有时还在家里招待报友吃饭。“报友多,报纸就多。”马振宇乐此不疲。
临走前我赠送了一本由中国报业网出品的《传媒观察》给他,他回赠了一张社区报号外,他说集报人讲究礼尚往来。

0 篇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